眼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帮助贫困户拔“穷根”。精准扶贫是许多贫困地区的头等大事。是不是脱贫?要让群众点赞才行。
多年来,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随之而生。不少地方,引进项目时“跟风”严重,听说什么产业“热”,就忙着在贫困村推进,且动辄“千亩基地”“万亩示范”。项目落地前期,并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也并未听取群众的意见,市场没摸清就扎了进去,结果水土不服,投入打了水漂,“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因缺乏前瞻性的判断导致产品滞销,或者产品与周边同质化严重、产量上升但价格下降的“丰产难丰收”事例,比比皆是。有的扶贫“经验”刚经媒体披露,别的扶贫“工作队”就一窝蜂地前来“取经”。说买猪都买猪,说送羊都送羊。有的扶贫队送给贫困户的猪、羊,农民却不“领情”,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不会养猪,也不知道市场行情,而周边连起码的“草源”都没有,又怎么让农民乐意养羊?这样的扶贫项目,不仅难以长久,也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负效应不容忽视。
作者以为,与其跑几百里车马劳顿地前去学习,不如多走访本地的贫困户,因村因户询问,看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扶,需要什么样切合实际需求的帮扶才能让农民精准脱贫。贫困户有没有脱贫,不能自说自话,不能用“数字”忽悠上级和百姓,要让当地百姓自己来评价,多听听农民的感受,同群众一起算账。多让百姓“说了算”,少一些盲目为之,少一些“拍脑袋决策”。时刻与群众“根连根、心连心”“像磁铁石凝聚在一起”“像石榴籽抱成一团”,引导他们在脱贫攻坚路上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脱贫攻坚,就指日可待了。不然真的会落得“出了力气惹人嫌”。
(本报记者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