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景发(1933.8.4—2001.5.12)出生于上海市。1955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195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自此以后在复旦大学开始了他的研究、教学生涯。
邓景发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催化和表面化学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他完成了“电解法生产过硫酸铵”和“电解法生产氧化亚铜”两个项目,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
1972年,他又完成了电解银法制甲醛的实验研究,并很快用于工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他自行设计组装了多种研究固体表面的能谱仪,首次从分子水平阐明电解银催化剂上甲醇转化为甲醛的反应机理及乙烯环氧化反应机理;在国际上首次用化学沉积法将非晶态合金负载在大比表面的载体上,解决了非晶态合金比表面小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非晶态合金的高活性、高选择性是由几何效应引起的观点,为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他更是研究出环戊烯一步催化合成戊二醛的新方法,突破了国外专利必须使用无水体系的限制,为碳五馏份的利用开拓了新领域。
由于邓景发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上的杰出贡献。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由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和“金马”奖章。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