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士到医学博士,从男护士到肝移植领域权威,从国内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到首先提出并开展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联合肾移植术,从“一肝两用”手术理念创新到猪猴异种肝移植实验突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学科学家奖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窦科峰教授,38年如一日在神秘浩瀚的医学海洋执着探索。
完成国内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
活体肝移植技术代表当代移植外科技术的最尖端水平,其手术复杂,技术难度大,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此领域的成功经验为零。窦科峰潜心钻研,进行大量的猪肝移植手术研究。在此基础上,率先完成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1997年)、首例原位辅助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2000年)和当时年龄最小的幼儿(3岁)活体肝移植术(2001年)。患者健康存活13年、16年和15年,至今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受体存活时间最长记录。手术相关经验如供肝切取、新肝植入和围手术期处理等,均为国内该领域最早的报道与总结,为国内活体肝移植的快速发展提供创新技术和宝贵经验。
率先提出多器官联合移植三原则
他于2005年带领多学科团队完成亚洲首例、世界第四例的肝胰肾三个脏器同时移植的手术,患者已健康存活12年,是目前世界肝胰肾联合移植存活时间最长记录。2008年又开展亚洲首例、世界第五例心肝肾联合移植术。通过这些高难度的手术实践,他率先提出多器官联合移植的三项原则: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器官植入顺序。2、根据血流动力学要求确定脏器功能优先恢复顺序。3、根据“免疫共存”原理制订小剂量三联免疫抑制疗法。
通过以上研究,他还发现肝脏与其他器官联合移植时可显著减轻免疫排斥的规律。据此,在国内首先提出并开展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联合肾移植术,攻克了高致敏性患者无法接受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
首次提出“一肝两用”的手术理念
窦科峰根据终末期肝病患者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病理特点,精心设计了切除肿大的脾脏后将供肝植入脾窝的新术式,巧妙重建移植肝血流,并成功实施国际首例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该术式先切除肝硬化患者肿大脾脏,并保留患者自身肝脏,将脾窝做为供肝的“新家”,重建移植肝血流。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缓解供肝短缺,他又提出“一肝两用”的创新手术理念,于2010年开展国际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肝移植术。该手术是将一个供肝劈成两部分,分别植入两位患者体内。一位切除病肝后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另一位切除肿大脾脏后实施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目前已用5个供肝救治10例患者,最早一例已健康存活7年。
国内首先开展异种器官移植研究 他紧跟移植领域国际研究前沿,在国内首先开展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于2013年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GTKO猪——猴异种脾窝辅助性肝移植实验。实验中,针对异种免疫排斥和凝血障碍等世界性难题,对移植术式和围手术期抗凝治疗进行探索与创新,使移植肝在受体猴体内存活2周,这是当时国际上以猪为供体的异种肝移植最长存活时间记录,有力推动异种器官移植走向临床应用。
他用一个个首例在国际学术舞台精彩亮相,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医学研究者的形象:“创新无止境,山高人为峰”!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