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多年坚守只为一刻腾飞

陕西科技报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日前,记者走近航天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聆听他们为火箭制造“动力心脏”背后的故事。
  蹒跚起步
  探索研究环保航天主动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航天六院瞄准液体火箭发动机国际最高水平——高压补燃循环技术,按照“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大推力、高性能、无毒环保航天主动力探索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
  2000年,120吨级发动机获国家工程研制立项。
  本世纪初,开始18吨级发动机研制。
  2012年,发动机研制通过国家验收。
  2012年,开始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
  2015-2016年,推举CZ-5、CZ-6、CZ-7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开启了我国航天主动力升级换代的新纪元。
  多年的探索创新,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发动机设计、生产、试验的各个环节,凝聚了设计、工艺、试验人员难以计量的辛勤劳动和默默付出。凌晨三四点试验结束后摸黑回家,当年的小姑娘锻炼成为果敢成熟的巾帼英雄;在零下10℃的试车台上,靠泡面、馒头充饥,将小伙子锻炼成稳重沉着的航天干将。为了选择合适的试车台地址,六十多岁的老专家同年轻人一样风餐露宿;为了新产品加工,有人穿短袖出差,穿棉袄带产品回来;多少年轻的母亲在孩子熟睡中出门上班,熟睡中回家,甚至一个星期没有机会和孩子说话;在秦岭深处做试验,有时需要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孩子将回家的年轻父亲当陌生人往门外推……
  敢打硬仗
  突破70余项关键技术和工艺
  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六院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研究——设计——生产——试验——质量管理——新材料研发体系,开发了数字化设计、仿真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敢打硬仗的人才队伍,形成了独特的“液氧煤油精神”。
  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航天六院研制团队突破70余项关键技术和工艺,带动我国研制成功50多种新材料。多年的努力,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研发成果入选2012年度两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获得了2015年度CCTV科技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除在CZ-6A、CZ-8等新型号运载火箭立项论证、登月火箭用重型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作用外,在民用产业领域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在高温气体风洞研制中,运用燃烧技术设计了200kg/s的空气加热器,100kg/s的水蒸汽发生器。新材料、动力学仿真等技术已推广应用于船舶与动力。在节能环保领域中,基于喷雾燃烧开发的脱硫脱硝技术初具规模。特种泵阀和密封技术已运用于石油产品的输送中。低温阀门和密封技术,已运用于LNG行业……这些高新技术不仅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也推动我国民用产业转型升级!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