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张延峰辞工返乡。家乡大荔县朝邑镇黄河发大水,家里承包的40亩棉田被席卷一空。守在地里的母亲险些被洪水卷走,今年棉花长势好,她日夜守在棉田不敢有片刻松懈,指望它还借贷,不料一场洪水让生活陷入绝境。
母亲勤劳,在村里出了名的能下苦,而苦日子依然一眼望不到头。传统作物种植利弊是什么,农民的出路在哪里?张延峰想改变旧貌必须创新,结合本地特色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才是出路。得知大荔县有些地方的农村开始种冬枣,他赶到现场参观学习听取成功的经验,坚定了冬枣致富的信念。
2007年张延峰贷款种下11亩冬枣苗,种冬枣是个苦差事更是个技术活,从四月份的萌芽期修剪到十月份果实成熟,再到冬季保养一年四季都得耗在地里。技术要求高,关键环节技术是保密的,为此,他义务帮人家干活,偷师学艺。他往返于省、市书店购买技术书籍,多次前往农技推广站请教,报名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技能。
三年后,冬枣有产出了,由于经验不足导致产出略低,但也有了11万元的收入,母亲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她高兴的哭了又笑了。接下来的几年里,红枣局专家多次来村里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张延峰技能提高很快,冬枣产值连年增长。时至今日,这个曾经一度陷入绝境的贫困户扩建了院落、连上了互联网、买了小汽车,今年还在城里买了新房。“感谢党的好政策,小冬枣脱掉了穷帽子”,张延峰的母亲高兴的说。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