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院士:我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陕西科技报
  “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日本军机空袭时那撕裂天地的轰鸣。”回忆起“七七事变”时的场景,眼前的顾诵芬院士仍难掩激动,“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保护国家,我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1951年8月,顾诵芬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毕业,来到刚组建起来的国家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跟随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飞机设计专家徐舜寿和黄志千工作。
  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他和全体参研人员历经两年探索,终于令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飞机——歼教1在1958年7月26日试飞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顾诵芬也成长为国内顶尖的航空气动力学家。20世纪60年代,我国决定自主研发一款速度快、航程远的飞机,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歼8。由于原总设计师黄志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位专家一道组成技术办公室,承担起总设计师的重任。
  歼8飞机在1969年7月首飞成功,但这只是研制工作新的开始。在后来的试飞中,顾诵芬发现歼8飞行时会出现跨音速的抖振问题。为了彻底解决飞机抖振问题,年近50岁的顾诵芬带着望远镜和照相机坐上歼教6飞机,在空中跟随并观察歼8的飞行流线谱。
  为了解决抖振这一关键技术问题,顾诵芬带领团队用了将近10年。1980年3月,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同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名单上,顾诵芬的名字排在首位。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获得殊荣的顾诵芬从未懈怠。时至今日,这位老人仍然关注着国际航空前沿科技发展的动态,思考着国家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