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如何切实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贫困户劳动素质及科技应用水平,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贫困县、乡科技人员素质,加快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这次由陕西省科协、省扶贫办主办,陕西继续教育大学、陕西科技报社承办的“百名科技专家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系列培训活动”,针对贫困地区农民所需的技术,组成10支“科技专家服务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采取讲座培训、示范演示、交流观摩及田间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全方位地把农民急需解决、急需普及的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本期专题报道内容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特色产业科技水平”——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任务与要求,将科技扶贫与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一并列为扶贫开发的七个重点领域。
农业实用技术,尤其特色种养技术激活了我省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潜力;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动物防疫技术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提高贫困地区抵御农业生产风险的能力。然而以上技术的获得需要科教的力量,为此我省扶贫、农业、科技等进行了持续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记者了解的情况归纳如下:
农业技术推广仍需提升服务能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备,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年龄、数量,知识层次等结构不够合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服务能力依然有限。千阳县是我省农业技术推广比较优秀的区县,无论人数,站点设置、人员素质等都比较突出,但也存在推广服务经费问题,编制少,长期驻留乡镇站所难等问题;麟游县农技推广部门编制十七八人,45岁以上人员占绝大多数,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服务手段能力不足等问题。
日常农业技术培训,系统理论扎实,实践技能一般,确实造就了一批掌握农业发展趋势、会经营、会管理、懂技能的优秀农民,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欠缺,后续跟踪服务依然跟不上。教师自身知识贮备有限。农民接受培训往往带着问题来听课,你解决一个他关心的问题,他就表示这堂课听得值得。
扶贫系统培训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扶贫部门的持续培训,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首先是对于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培训认识不清,培训专项资金不能专项使用。国家审计署前几年就通报了我省几个区县挪用、骗取培训经费问题;现在仍然有扶贫办将培训经费下拨到乡镇、科协、妇联、共青团、残联等部门让这些单位来做培训。由于这些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师资对接难,以及管理人员偏少等问题,往往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有些区县对于培训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培训的师资、场地等花费很少,却将较多的资金用于学员的吃住行上,本末倒置;有些区县干脆就不做培训,将培训资金用于发放化肥、农资、农具等,做个签到册完事。
第二点,就是贫困地区传统经验的种养殖模式依然存在。缺乏基本种养殖常识现象屡见不鲜。
记者在旬邑有一位70多岁果农让专家去他的果园实地指导,发现有六七分地果树叶子发黄,有的开始脱落,专家诊断他使用了未尽腐熟的人粪尿。在眉县、周至,有人讲刚刚从养牛场拉来的牛粪做基肥上地;缺乏种植作物的基本技术知识,看别人样子搞种植。
在培训期间,有果农问,为什么渭河沿岸整片的猕猴桃园黄化病严重呢?专家解释,渭河沿岸土壤盐碱,渗水渗肥等问题导致黄化病严重,种植前期要对土壤进行处理。
还有的种养殖户对个人经验过于自信,耕种习惯难改变。在宜君县,有果农咨询为啥自己种的苹果老是不红,别人的都已经卖完了,自己的还是不够红。科技专家看后指出,这是由于在使用果实膨大肥时,只用了较多的氮肥,秋梢抽条太多,通风透光不好。
陕西科技报培训部“接地气”
陕西科技报培训部成立于2015年,是在报社新领导班子提出围绕科协中心工作,服务四大人群,创新服务能力和手段,延伸服务到基层的思想下而组建。
培训部充分发挥报社资源优势,把产业农民需求的实用科技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朋友在家门口就可以与长期从事某产业研究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到田间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和存在问题。
另外报社培训部还联合陕西省农技协、省科普宣传教育中心、省继续教育大学、杨凌老科协及涉农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陵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组成的百余名专家参与的团队,其中包括种养殖专家、动物营养学专家、植保专家、农村经济专家等。
为了接地气、重实效,培训部还和各地的种养殖能人加强联系,搜集涉农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报纸、微信客户端等信息平台,回答农民朋友的问题,分享有关经验。为了做好培训工作,培训部还和许多培训单位充分讨论培训需求,细化优化培训内容,尽量将农民朋友最关注的问题,设计进培训讲座中。
据统计,自2015年至今,培训部先后参与近40个区县,开展实用农业科技培训100多个场次,培训人数14000余人。培训内容涉及到蔬菜、西甜瓜、马铃薯、苹果、猕猴桃、大樱桃、酥梨、核桃、大枣、花椒、食用菌、构树、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养蜂等门类,为当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解决了农民朋友在种养殖中的实际问题,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截至目前,接受过培训的农民朋友长期加入培训公众号的有近400人。通过培训发现了一批农村“土专家”,还吸收杨伟、杨晓奇、赵安军等人进入培训部,增强了培训部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杨晓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