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宏,主要从事热带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内陆影响方面的研究,在亚洲——澳大利亚季风演化、过去2000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变率及机制、砗磲地球化学与古气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2015年4月破格晋升成为最年轻的研究员。
利用“新模式”研究降雨变化
通过对我国南方湖泊水文气候学的研究,以及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古降雨记录的综合分析,晏宏发现亚洲夏季风和澳大利亚夏季风在小冰期(公元1400-1850年)的时候出现了同步的撤退。据此,他提出了名为“ITCZCon-traction”的新模式来解释西太平洋地区过去千年的降雨变化。理论和模拟分析显示ITCZ的收缩可能与小冰期太阳活动减弱有关。这一成果对于理解热带气候变化动力学,查明我国内陆降雨空间模式以及预测未来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降雨变化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重建2000年的ENSO指数
ENSO是目前全球气候年际异常的最强信号,是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主控因子。因此了解ENSO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致力于扩展ENSO的历史记录,但是有效的重建一直局限在最近的几百年。晏宏采用合理的数学方法,发展了一种利用降雨记录重建ENSO指数的方法,并对过去2000年ENSO的变化进行了重建。这一重建有效的扩展了当前ENSO指数的长度。此外,他还发现过去千年ENSO的变化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并且与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热带太平洋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历史、机制及其对中高纬地区的影响。
首次建立砗磲古温度指示计
砗磲是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双壳类,其壳体长度最大能超过1米。砗磲的生长速率非常快,而且砗磲壳体通常具有年生长线甚至日生长线,是一种理想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载体。不少研究者尝试发展砗磲地球化学参数为古气候替代性指标,但一直没有取得有效进展。晏宏利用多种测试方法对南海西沙群岛的现代库氏砗磲进行了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查清了LA-ICP-MS测试方法在测试双壳类元素比值方面的不足,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基于微钻和ICP-OES测试结果的南海砗磲Sr/Ca古温度指示计,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为利用砗磲进行第四纪古温度重建奠定了基础,有效地推进了海洋古气候研究载体的发展。
在现代砗磲的研究基础上,晏宏对多个采自南海西沙的晚全新世砗磲进行了分析,对这些砗磲存活时期的气候特征如温度、季节性、ENSO活动等进行了重建。他进一步对南海北部过去2500年的海表面温度变化进行了初步集成重建,并发现南海北部晚全新世期间的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不同步性,冬季温度的变化幅度大约为夏季的三倍。这一系列砗磲古气候研究工作的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郝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