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蟒岭生态景区

腰市周村坡改梯

孝义垃圾填埋场

丹江湿地
本报记者 张宏 通讯员 宋文涛
初夏时节,暑热盛行,从古都长安驱车穿越秦岭,刚过黄河长江分水岭,一股湿润清凉的微风扑面而来——南水北调丹江源头风景醉人!
这里的位置属于商洛市商州区。找一块视野宽阔的地方停靠,下车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绿色世界:抬头,云淡天蓝,苍翠起伏;低头,草茂花艳,清泉奔流。索性爬在溪水垂落地带,任凭四溅如露的水花打湿衣襟,猛猛地喝两口,顿觉神清气爽,怡然自得。“这山泉你随便喝,没有任何污染和病菌,干净的很呐!”闻声回望,正准备农耕的牧户关镇秦峰村王大叔面露憨厚笑容。
巍巍秦岭,挡不住商州对外界的诱惑。
闭塞落后已经成为过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代诗人韩愈曾这样描述秦岭的险峻。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注定了山区历史的贫穷,1986年和1994年两次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区)。今天,这里成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素有“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称,尤其是在雾霾肆虐的近几年,又被冠以响亮的“商洛蓝”。“空气质量排列全省首位的商洛,绿色经济正在悄然崛起。”商州区环保局局长南荣民说。
到底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这个答案历经了不同寻常的过程。将镜头回放到南水北调中线启动之初:群众栽培香菇木耳要砍树;发展工业经济要排污;开发建设还要取土烧砖、河道采砂……承诺明天给群众一碗红烧肉,远比现在夺掉他们半碗稀饭还难!在之后的政策宣传和生态补偿及时落实中,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才得到平衡,尖锐的矛盾从此消弭。
南水北调带来了新机遇,发展滞后的商州可借力做足生态大文章。近年来,商州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产业富区、科技兴区、开放活区”五大战略,始终把“生态立区”放在发展的战略首位,统筹谋划,持续发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忠实肩负“一江清水供京津”的责任担当。
登高望远,借力扬帆。商州绿色循环经济由此转型升级,“生态银行”释放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打出“组合拳”:招招靶向丹江源头治理
实行常态化监管,下硬茬“铁腕”治污,严打破坏生态环境不法分子,已经成为商州各级各部门的共识。由环保、水务、林业、发改、国土、环卫、农业等部门形成的网格化执法不留死角,横向联合,纵向深入,治理目标围绕“护好生态山,输出达标水”有序进行。
扎实开展丹江污染防治行动。根据商州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开展一轮又一轮丹江源头流域污染防治行动,其目的是优化水生态、保障水安全、做美水景观,重点抓好丹江源头流域治理工作。在此期间,开展了城周沟域综合整治,巩固提升柳家沟治理成效,完成小赵峪、蟒龙峪、黄沙河沟域治理,启动实施构峪河等城周沟域治理,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全力加快锌业公司周边湿地公园、三期移民搬迁项目和延长氟硅化工周边搬迁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丹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南秦湿地公园以及荆河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启动建设庙湾生态河堤等一批小流域和水保综合示范工程;建立健全丹江流域污染防治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约谈制、水质监测和治污项目月报制。组织开展河道采砂集中整治3次,查处涉河违法案件3起。实施河道综合治理2次,下发清障通知16份,责令改正书34份,清理河道弃渣约4万立方米,现场制止、警告、责令停止、责令改正违法行为40余次。通过暗访曝光、考核奖惩等措施,倒逼履行防治责任。
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防治措施,向高耗能亮“红灯”。实施重点污染源分级预警制度,强化源头管控,推行结构减排,持续拓展减排领域;集中力量对城区建筑施工的扬尘、噪音等进行综合整治。严格落实中心城市禁烧烟煤制度,对现存178家243台燃煤锅炉全部拆改到位,共投资14580万元,年减少燃煤约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200吨、氮氧化物471吨、烟粉尘1040吨,连续三年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
开展涉林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毁林容易造林难,保护生态环境,林业执法的尺度没有丝毫弹性,五年来,清理非法占用林地96亩,关闭“三无”小型木材加工企业及采石、采矿、采砂违规场所43处,破获涉林案件314余起,其中行政案件255起,刑事案件59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362人次;排除火灾隐患397个,查处野外用火案件58起,行政问责42人。
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全覆盖。投入2000余万元,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修建垃圾填埋场16个,垃圾中转站4个,污水处理设施8个,为18个镇办274个村(社区)购置32辆垃圾清运车、1184个钩臂式垃圾桶,806辆人力三轮车、13.6万个手提垃圾桶,配置清洁人员750名,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实现全区范围城乡清洁工程全覆盖。
系列“组合拳”直击丹江源头综合治理,一幅水秀、山青、天蓝的生态图景线条更加明晰。“生态效益就是经济效益,干啥都不能砸了子孙后代的‘饭碗’。”经历了广种薄收年代的三岔河镇灯塔村老党员王述善如是说。
山水显生机:保护环境“储蓄”绿色财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开荒种田,伐木建房,甚至连草根也拔出来当柴烧,在特殊环境下无奈之举的人文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但随着国家保护环境政策的不断升级,以及商州“生态立区”战略稳步实施,这些生态“伤疤”迅速愈合。
实施生态修复刻不容缓。紧扣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等林业重点项目,一手抓生态修复治理,一手抓资源保护管理,针对丹江两岸,高速路、国道、铁路沿线,中心城区、中心镇区、工业园区和精品景区等“两岸三线四区”缺林少绿现象,特别是市区城周数万亩裸露山体,市区聚力三年内完成重点区域和市区城周所有裸露山体绿化。截止目前,城区完成高标准、高质量整地造林1.25万余亩,实现了一次成林、一次增景见绿,绿化工作迈开了一大步。扎实推进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平方公里。
走绿色发展之路,兑现生态补偿机制,与精准脱贫产业协调推进。依托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长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千里绿色长廊、城周绿化为重点,先后实施了城区周边、南大门至柏朵山、金凤山公园白龙山、张峪沟、沙河子红光休闲园、大荆生态工业园等一大批绿化美化精品示范工程,全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高,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五年时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1.7万亩;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22.4万亩,完成城周及重点区域绿化4.8万亩,实施千里绿长廊260公里18.86万亩,义务植树870万株,开展森林抚育7.5万亩,全区林地面积达到308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保有量1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8.5%。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继续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镇1个、市级生态村4个。实施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把好项目建设环境关;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综合施策修复生态脆弱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抓好金陵寺和闫村2镇19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垃圾焚烧设施1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3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饮水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对丹江源头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全方位的保护措施,辖区内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丹江流域夜村雷家坡出境断面水质由原Ⅲ类水提升为Ⅱ类水标准。”
而今,丹江两岸垂柳依依,碧波荡漾;乡村农庄鸟语花香,整洁卫生;沟域坡体林密草茂,苍翠满目。多年存积的绿色财富让商州再一次变得耀眼夺目。
走活“一盘棋”:科学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过去山上没树,地上没草,冬天吃冰雪水,夏天饮泥雨水。”三岔河镇黄鱼村赵汉民忆起当年不由摇头叹气。从西安回家乡,拧开水龙头洗把脸心生惬意:“哪像现在清澈的自来水拉到家门口这样美。”
他算了一笔帐,种一亩山坡地,打粮食200多斤,算上种子、化肥和人工费,还贴赔钱呢。现在实施退耕还林后,户均增收1500元,山坡栽植核桃树或种植药材,一年收入顶过去十年。
无需质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是效益。原先群众担心退耕的坡塬地会撂荒,事实证明它正是绿色经济的一个转折。五年来,实施核桃建园24.3万亩,核桃建园面积累计达到45万亩,挂果面积32万亩,核桃产量累计达到23600吨,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以刘湾、牧护关等镇办大力实施板栗建园28万亩;以三岔河为主的万亩樱桃基地,辐射带动樱桃栽植2.5万亩,初步形成了以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水杂果产业链;依托天士力、森氟等制药企业,大力发展以油用牡丹、万寿菊、树型二花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新建药源基地28个、全区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3.5万亩;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19.6万亩、林下养殖42万只(头),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到2.86亿元。全区经济林建园总面积达到80万亩,年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林业总产值累计达到51.3亿元。
生态修整之后,走活了一盘僵棋,旅游经济开始发力!近年来,商州区以美丽乡村创建为抓手,立足“建硬件,兴产业”,先后启动了腰市镇江山村、沙河子镇王山底村、夜村镇何家塬村、三岔河镇三星村、北宽坪绿色通道等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旧村改造、移民搬迁、村容治理、基础设施、绿化美化”五大工程,瞄准“山、水、林、田、院、业”六位一体的特色建设,实现“点”上精彩、“面”上靓丽。脱颖而出的特色美丽乡村,扮靓了生态商州,让城乡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2016年,商州区旅游总收入28.54亿元,累计接待游客533万人次。
分享生态经济“蛋糕”的群众数不胜数,“多取少予”肯定违背自然规律,位于二龙山水库湖岸的麻街镇湖新村支部副书记王锅代对经历的往事记忆犹新:“生活靠种粮,收入凭牛羊,坡地没少种,天旱了不见收成。牛羊养的不少,吃光了山上的树和草,交通不便还卖不出去!”
恰恰相反的是,人给予了生态,生态回报了人。而今,王锅代将退耕坡地栽植板栗核桃,这些“摇钱树”一年能出产2万多元。他还依托绿树成荫、湖光倒映的地理优势,开办“静湖农夫”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收入50000余元。
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商州区绿色经济GDP屡次刷新记录,2016年达到生产总值135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6410元和8450元。实现了政府要“被子”,群众要票子,清水供京津的多方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