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陕西省百家创新生态农业基地体验式科普教育试点园”项目正式启动以来,项目专家组成员在几天时间内走访考察了4家园区,多次召开碰头会议,分析入围的园区业态分布和未来发展,对报名的园区进行调研考察,工作紧张有序。
27日,专家组继续深入“爸爸的苹果”运营中心和户县天菊生态园指导和考察。
“爸爸的苹果”卖爸爸的苹果
“初次接触爸爸的苹果,仅知道产品有很不错的质量,拥有现代化的运营模式,今天再次调研之后,我们对该品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专家组成员吴钰说,27日上午,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调研和指导。
吴钰对“爸爸的苹果”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园区流转土地提升果品质量、丰富完善商业运营等工作层面上,更深刻的,是通过本次调研,她看到了“爸爸”团队背后故事:
刘阿娟是“爸爸的苹果”的创始人,“我卖的苹果,是我爸爸的苹果,他如果还活着,知道自己的苹果如此畅销,肯定很欣慰。”
刘阿娟出生于1987年,是咸阳市淳化县苹果园里长大的孩子。她的性格是标准的“80”后——潇洒、果断、勇敢。2010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北京两座城市工作,都从事的是新闻媒体工作。2014年下半年,身在北京的刘阿娟得知父亲已经患上癌症的消息后,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刚回来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要卖苹果,只是想陪爸爸。”刘阿娟说。那个时候,医院告诉她,父亲的生命仅剩半年时间。
“这个倔老头,知道自己生病后,不好好吃药,不配合做化疗,还整天对家里人发脾气。”刘阿娟继续说,于是,全家人既要耐心照顾他的情绪,还要使用了各种办法和手段哄骗吃药。
来我发现,父亲只要在果园里,他的情绪是最稳定的,在果园里劳动,他是最高兴的。”此时,刘阿娟才意识到,和父亲最亲的,其实是他种了一辈子的苹果树。
认识到了这一点,刘阿娟决定放弃北京的工作,留在家乡淳化县,和爸爸一起做一名“果农”。
爸爸是果树专家、技术员,种了一辈子苹果,却不知道如何卖苹果。刘阿娟深知父亲培育的苹果品质优良,她决定要把苹果搬到互联网上,自己去卖。
等她把公司的执照、商标注册下来以后,父亲才彻底认识到他的孩子是认认真真要做这件事情,随即接受化疗,安心吃药。用刘阿娟调侃的话说,爸爸心态扭转了,是怕她把果园给赔了。在悉心的照顾和事业的鼓励下,原来预期半年的生命,延续了两年多时间。
如今“爸爸的苹果”规模不断扩大,刘阿娟牵头和村民们成立了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目前,她还流转了110亩土地,全部种植“爸爸的苹果”。
养鸡大王的农民情怀 下午14:00左右,项目组驱车来到距离淳化县约100多公里外的户县蒋村镇“天菊生态园”进行调研,负责人王孝贤的创业故事也引起了项目组的关注。
上世纪70年代末,17岁的王孝贤在西安办事,结束后却没有赶上最后一班回户县的火车,为了节省费用,决定在火车站的长椅上留宿一晚,赶第二天的火车回家。在街上闲逛的时候,商店里一只非常精致的铅笔刀映入了王孝贤的眼中。
“他给服务员说,能否将铅笔刀从柜台里拿出来让他看一看,结果,服务员毫不客气地拒绝,你能买的起吗?看了也是白看,乡棒!”王卫峰是王孝贤的儿子,目前,他和父亲一起负责园区的工作,他介绍说,“乡棒”用现代时髦的语言叫做“土锤”。
铅笔刀最终没有看成,这件事却在父亲王孝贤心中打上了很深的烙印。他暗暗立誓,要从自身做起,改变农民在城里人心中“土锤乡棒”的形象。
从此,王孝贤钻研致富门路,学习养鸡技术,和西安交通大学的专家一起,从受精鸡蛋中提取营养物质做保健品。由于制作保健品对于鸡蛋需求量大,他不仅自己养鸡,同时带动了周边很多农民一起养鸡,被誉为“养鸡状元”、“养鸡大王”,曾被主流媒体报道。
如今,360亩的园区内不仅养鸡、养猪,建立了500立方米的沼气液化设备,还大面积种植了户太八号葡萄,并建造了天菊酒庄,形成了绿色、环保、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链。
王孝贤把家安到了园区里。一进家门,刻有“众口树贤能,桑梓颂仁德”的巨额牌匾在客厅里引人注目。落款送匾者共100人,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学习和掌握农业新技术的人。
田间地头的面对面交流
“无论哪个园区,无论考察或指导,每个环节我们必须细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挖掘出园区的潜在价值!”专家组成员吴钰如是说。
下午15:00,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在户县天菊生态园内,项目组拒绝文字材料,直接来到园区地头,参观鸡舍、猪场、葡萄基地,实地听取负责人的介绍。“园区业态分布较为合理,每一个产业都可以做的更好,最终形成集约化的集团公司模式,但是缺乏系统的协调指导。”面对园区的优势和不足,吴钰和其他成员一起,从宏观到微观,对园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还将把所有园区的情况细化,分组,匹配更专业的专家团队进入园区进行指导,同时,把全省青少年科普宣教工作导入到园区中,让资源相互融合,得到更好的利用。”吴钰说。
(尚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