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塞外酷暑,四周环翠的靖边农村愈发显得绿意葱茏。6月28日,在杨桥畔镇村民鲍立国的香菇种植大棚里,几名工人正在进行香菇采摘,一株株新生的幼菇散发着浓浓的生机与活力。
据香菇的主人鲍立国介绍,最近每天销量都在100多袋,按照现在6至8元的市场销售价格,预计亩收入可达8万元。
39岁的鲍立国是阳畔村的一个农民党员。跟年轻人一样,属于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的那种人。早些年做包工头活跃在内蒙、东胜、阿拉善左旗等地,成为整个阳畔村羡慕的对象。
2014年经济萧条,房地产市场疲软,几经思考,鲍立国决定转型发展香菇产业。
“我在念初中的时候就对食用菌感兴趣,房地产失败后,在姐姐家的地上试种香菇,首次试种就见到了收益,每亩卖到了6万多元。”鲍立国说。
这次试种历时一年。他花了4万元买了28000多棒原料,经过4天4夜蒸汽灭菌之后,对原种进行了培育,半年后,首批香菇上市,价格卖到了8元,就连部分卖相差的香菇晒干以后价格也卖了好价钱。去掉每斤3元的本钱,净赚了10几万。
好收益坚定了鲍立国从事香菇产业的决心。经过多番考察比对,他最终将项目地选在了土地与交通资源都相对丰富的靖边县杨桥畔镇。为学技术,他四处求教、参观学习;为了抢得销售先机,每天凌晨三点就来到菜市场设摊;稍有空隙,他挨家挨户跑烧烤店、火锅店,想尽办法进行香菇直销……
两年来,他的香菇大棚已经扩展到了22个,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益逐年增加,产品热销靖边、乌审旗等周边附近的地区,凭借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固定的市场客源。前不久,他申请加入了中国食用菌协会。
这位7年党龄的农民党员,鲍立国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他看到村里有些贫困家庭的老人和残疾人,就雇他们来做一些浇水、摘菇等轻体力活儿,让他们每天也能赚到100多元。
“明年,我准备试着种植一些灵芝、猴头菇等,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吸纳村民一起发展产业,合作社将出菇的菌棒发放到农户,再由合作社统一收回、外销。这样,村民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
对于农民党员鲍立国来说,他梦想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尽己所能带动身边更多的村民一起走向富裕。也许,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这正是推动农村全面富裕的一个由普通党员点燃的星星之火。
(曹晔 本报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