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最理想的“无人机”,曾是“空中巨无霸”

陕西科技报
    巨脉蜓化石

  “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这是我们寻常可以见到的蜻蜓的样子。殊不知,亿万年前,蜻蜓也曾是“空中巨无霸”,它们的菜单上甚至包括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
  蜻蜓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分类学上,蜻蜓总目分为已经灭绝的古蜻蜓目、原蜻蜓目,以及现代的蜻蜓目三类。
  从时间上看,这三者具有顺序演化的关系:古蜻蜓目仅生存于晚石炭世早期;原蜻蜓目出现于晚古生代,并于三叠纪末灭绝;蜻蜓目出现于二叠纪,侏罗纪发生辐射,后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3亿多年前诞生起,蜻蜓总目总体上经历了体型由大到小的变化。
  古生代晚期,当时地球大气含氧量比现在高得多,那时,出现很多巨型动植物。在纪录片中常见的远古“巨型蜻蜓”,大多属原蜻蜓目的巨脉蜓,其主要捕食各种昆虫,有些甚至会捕食一些小的脊椎动物,如蜥蜴。其中,产于美国早二叠世的二叠拟巨脉蜓的翅展可达710毫米,是世界已知最大的昆虫。
  中生代时期,大型蜻蜓还是当时空中的“霸主”,只不过,“好景不长”,由于受到逐渐发展起来的翼龙的捕食,它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到侏罗纪后期,随着鸟类的出现,蜻蜓们来自空中的压力变得更大,体型也越来越小。
  现在嘛,如你所见……(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约没有谁比蜻蜓更深有体会了……)如今,还在地球上生活的“蜻蜓”们,全部属于蜻蜓目。
  蜻蜓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差翅亚目,就是我们俗称的“蜻蜓”;第二类是均翅亚目(束翅亚目),名为“豆娘”,一般颜色鲜艳,身体细长,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停息时,豆娘的四翅叠立于体背,蜻蜓的四翅则平展);第三类名间翅亚目,特征介于前两类之间,名为“蟌蜓”或者“昔蜓”,仅孑遗有两个现生种。

(陈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