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从患者康复中获取快乐
——商州区人民医院大内科副主任闫建军二三事
  闫建军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执着,沉稳,淡泊。
  出身寒门的闫建军个头不高,身材瘦小,由于勤奋好学,过早地戴上了近视眼镜。他平时沉默寡言,遇到熟悉的人只是点头打个招呼,他的话语全部用在医学辩论和患者咨询上,这个时候,总是有讲不完的医学观点,道不尽的提醒叮嘱。
  二十多年,闫建军由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历练成一个科室权威、患者信赖的鹤城名医。他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心系医院发展,情系患者健康,他的快乐来自于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因为,有这样一句话在他心里时刻铭记:“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出的是药品,付出的是真情!”
  履行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闫建军把自己交给了医院,这是几百号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履职商州区人民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对于52岁的闫建军来说,他更明白医院领导将“核心”科室托付的深意。院长陈安记说:“闫建军好学努力,积极上进,经过进修深造,他有技术、有能力担任副主任,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医疗事业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全医院的一面旗帜。”
  1990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的闫建军,是商州区“双百”人才计划重点培养者。前十年被安排在医院的急诊科工作,1999年在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回来后就调到了医院的神经内科。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多年来,他勤奋敬业,刻苦钻研,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熟练掌握了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危重患者的诊疗技术。特别对脑出血、脑梗死等危重急症的诊疗手段有独到之处。
  医疗的“精细”程度甚至超过精密仪器的研究实验。在这一点上,闫建军总是一丝不苟,他经常把钥匙拉在办公桌进不了家门,但始终忘不了对每个病人下医嘱。闫建军的同事周丰医生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感慨万千:“当时他们科室四十多张病床,闫建军就管了三十多个病人,由于那时手写病历,个别病历需延迟完成,医院下班检查时他抬头只是憨笑,什么也不解释,等挨完批评,继续埋头工作,硬是熬到深更半夜,别人都进入梦乡了,他才将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
  家住中心街的李大爷是闫建军的“常客”,每次来医院诊断或住院,他都指名道姓要找闫建军。老人说:“闫大夫看病耐心,问的仔细,检查认真,药能开到向上(方言,准确的意思),住院的时候他拿个小本子,病人说,他记录,一天到病房跑几次呢。”
  按常理说,进入不惑之年的闫建军,已经有足够的医疗“资本”轻松工作和生活,但他还是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夜以继日地工作和学习,挑战自我,在临床实践经验中探索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他常说,诊疗过程中,在已知领域要准确诊治,在未知领域要勇于探索,妥善处置。
  医学是一门基本功,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一名医生,印证医术的是病人康复,彰显医德的是患者信任。二十多年,闫建军记不得有多少家属送锦旗,写感谢信,在他脑海快速回放的是患者入院时渴望的眼神,出院时开心的笑容。
  时间如流水,闫建军二十多年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不同的是在医疗成果和技术突破上逐年刷新历史记录。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誉,闫建军略显羞涩:“当医生就要多一些付出,多一些担当,才能推进医疗事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闫建军从小就体会到山区医疗条件之匮乏,深知病人在思想斗争中的疾苦,因而,他对待患者甚至超过自己的家人。他说:“病人找到医生,等于把命交给医生,在病人眼里,医生就是救命恩人。”
  1999年,闫建军从西安进修回来,刚到神经内科上班不久,有一个70多岁的病人从急诊科转了过来,患者脑出血和急性肾脏功能衰竭,导致长时间昏迷。闫建军当下就意识到了病情的复杂和严重性。怎么办?将病人转送西安路途遥远,也容易出现并发症。紧急情况下他急中生智,先是做出了一套完备的治疗方案,稳定住病情后,他才专程赶到西安请教自己进修时的教授。
  经过闫建军细心治疗,病人逐渐有所好转,拄着拐杖就能行走。一年后,老人的儿子得了脑出血,家人立即找到闫建军,放心地把病人交给他治疗。住院20多天后,老人的儿子也康复出院了。从这之后,患者和闫建军就成了朋友,有空时,他们还一起散散步,闫建军也会经常嘱咐他一些保养身体的注意事项。
  工作压力、技术难题,以及没有规律的作息,闫建军额头的皱纹愈加明显,几丝白发悄然而生。有时候,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他饥肠辘辘,口干舌燥,憔悴的面容下掩饰不住内心的烦躁。但见到病人后,他马上平心静气,面带笑容,与患者促膝相谈,询问病情,不厌其烦地解答患者疑问。
  国家出台合作医疗惠民政策后,全民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前来医院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神经内科只有6名医生,除了门诊值班外,每天都有70多人住院,作为大内科副主任的闫建军,工作量可想而知。
  不久前的一天,妻子打电话让他下班后早点回去有事,下午刚刚跟值班医生完成交接完班,一位患者家属着急的跑到他的办公室,说自己的母亲一直咳嗽不停,感觉状态不怎么好。闫建军赶紧拿起听诊器就往病房跑。原来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得知闫大夫要下班后,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才让孩子去找闫大夫。闫建军一边问老人情况,一边诊断检查,老人说只要闫医生一来,他就感觉自己的症状减轻了。重新开过药后的闫建军准备离开时,老人俏皮地对闫建军说:“娃,给我把电视调一下,让我看个电视么!”
  在闫建军眼里,视每一个患者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姊妹。有多少次,经他诊治的患者康复出院时,家属心里过意不去,不是塞红包,就是请吃饭,都被他一一谢绝。他常对患者家属说:“人得病饱受痛苦,还增加经济负担,有这些钱,给病人买些营养品比啥都好,你就把我当你们的亲人吧!”
  时间天平向工作倾斜
  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闫建军领悟最深,每当提及年愈八旬的父母,他常常愧疚得泪湿眼角。他把所有的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却没有精力照顾年迈的父母,甚至抽不开身为多病的母亲医治。因为,他把时间的天平倾斜到了工作的一端。
  患者的病情转化就是命令,因此,闫建军习惯于24小时开机,哪怕是节假日也不例外。
  他常常加班至深夜,刚回到家电话就来了,此时已经很疲倦的他像吃了兴奋剂的运动员,立即精神倍增往医院跑,因为手机的另一端就系着生命。
  刚开始的时候,老人嘟囔,妻子抱怨,孩子哭闹,总是嫌闫建军一天到晚不落屋,没黑没夜加班,工资不多拿一分钱。时间长了,家里人也都习惯了,也就由着他的性子去,而他则心安理得地把医院当“家”。
  与闫建军一起共事多年的护士长李建霞说:“闫医生不干家务活,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时间陪老婆孩子,呆在病房里与患者有说不完的话;他这人,除了吃饭和睡觉,大多数时间都在医院忙碌着。”
  几年前的一天,闫建军正在给患者看病,女儿突然打电话过来,要他早些回家吃饭,并叮咛回家时买个大蛋糕。闫建军当时应承下来,但由于病人多,他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去,此时女儿已熟睡好久,一条像蚯蚓般的泪痕将头发凝结在脸颊上。他的心里难受极了,坐在床边轻轻地抚摸女儿的头……
  有多少次,妻子有事三番五次打电话让他回家,面对几十号病人需要诊治处置,他总是一推再推,忙完医院的事才回家。妻子给他总结了一句话:闫建军是家里的过客,他整个人属于医院。
  今年,闫建军的女儿正迎中考,他就将照顾孩子的事一股脑推给妻子;耄耋之年的双亲生活不能自理,尤其是母亲严重脑梗,他便托付弟弟照料,好长时间才探望一次。
  同科室医生李丹超最有发言权,他知道作为一名医生的辛苦,更深知闫建军忘我超常的工作状态。他说:“在闫建军的影响下,科室形成了人心思进、奋发有为、团结拼搏的工作氛围。”
  近年来,闫建军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他的正能量得到极致发挥,成为商洛患者皆知的一大名医。但他仍然很谦虚地说:“这些年的成绩,得益于院领导远见卓识的发展理念,得益于同志们的协作和帮助,也离不开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治好病人,医生就有一种成就感。”这是闫建军的座右铭。自信而执着的闫建军,埋头奋斗在医疗卫生第一线,他不以透支身体而驻足,却以患者康复而快乐。

(默 金)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