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3日,唐都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获得成功。
6年前,患者到唐都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检查后,诊断为“喉气管狭窄,复发性多软骨炎”。在进行保守的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余生都将带着气管套管生活,不能经口鼻呼吸,说话无法发出声音。
崔鹏程教授介绍,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致残性疾病。一般的喉气管狭窄或缺损,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将正常部位气道接合后均能治愈,但狭窄或缺损长度超过5厘米(范女士喉及颈段气管狭窄长约6厘米)时,则无法实施端端吻合,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目前,国际上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新做法是进行器官移植。但是这种做法需要对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免机体对移植气管发生排斥反应。但是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带来副作用,如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等严重疾病,造成肝、肾、消化道等器官损害等。
唐都医院研究团队所做的,正是研发不用免疫抑制剂的移植技术。该团队在经过4年多的潜心研究之后,在世界上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该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器官移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问题。
在研究成功后,唐都医院于今年3月和6月先后为范女士实施了一期和二期手术,整个治疗过程中都不需要用到免疫抑制剂。目前,范女士已经能够通过口鼻呼吸,健康状况良好。
唐都医院该研究团队表示,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的研发及在临床上的成功开展,切实为长段气管狭窄或缺损患者带来福音。更重要的是,这种在去除免疫原性的同时保留主要功能细胞活性的思路,也为其他类似组织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借鉴。
(李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