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油田化学品增速放缓,但由于需求大,仍能保持上升势头,对其的开发研究依旧火热。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陈刚,多年来致力于我国油田化学品的开发研究,助力注气增效。
发明了新型油田化学品
针对油田化学中基础理论研究和油田化学品研发严重脱节的问题,重点针对钻井、采油、原油集输方面的基础理论问题,结合生物质材料与合成化学,设计、合成新型油田化学材料,发明了新型的驱油剂、钻井液添加剂、原油处理剂等油田化学品。
尤其是针对我省陕北油田开发中的提高采收率的难题开展了“低渗透油田表面活性剂驱及应用”研究工作,根据低渗透储层的物性特征,综合考虑洗油效率、油水分离和产出污水的处理,系统研究油水界面张力与洗油效率、油水分离状况、波及系数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确定合适的油水界面张力范围在10-2-10-1mN/m为宜,改变了油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才能有提高采收率的常规认识。
研发了绿色油田化学品
基于天然产物的绿色本质和可再生性,以及其所含有的结构丰富多样的天然高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以陕西省丰富的林果产业带来的大量的废弃石榴皮、柿子皮、柑橘皮、核桃皮等果皮以及废弃餐饮油脂等天然产物为原料,通过粉碎、抽提、碾压等工艺,研发了缓蚀剂、表面活性剂等绿色油田化学品,体现出了较好至优良的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符合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
其中绿色环保絮凝剂已经在现场开展了钻井液不落地处理应用试验,效果优良,有望成为新一代绿色油田化学品。该研究丰富了油田化学品的种类,强化了绿色油田化学品的研发。
建立了化合物组合库
基于结构多样且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以天然生物碱为合成基,采用多种途径,设计合成了300多个结构多样的拟吲哚生物碱,建立了化合物组合库,进行抑菌、抗病毒、抗肿瘤、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筛选,并以这些小分子作探针来探测与SARS、HIV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发现了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了若干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可作为药物研发先导结构的化合物,丰富了拟天然产物的多样性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合成方法学研究首次报道了1,3-偶极环加成反应中具有不同区域选择性异构体的晶体结构,提出了该反应过程受到1,3-偶极体和亲1,3-偶极体π-π叠合过渡态能量的控制,并通过计算化学加以证实。
陈刚,倾注了智慧的付出,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在鲜花与掌声相伴的科研路上,他赢得了荣誉。曾获2016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度“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度“陕西石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度“陕西省科技新星”。
(本报记者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