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力度,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日前,记者从安康市外宣办获悉,今年以来,安康市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省科协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总体要求,以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契机,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村(户)增收增智为目标,多措并举广泛组织动员全市科技组织和市内外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全力为脱贫攻坚推进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扶贫 多措并举
一是组织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助推产业发展。安康市科协从市内外科技人员中择优遴选出100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安康市科技创新智库。结合全市茶叶、蚕桑、魔芋、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需要,分别成立了10个科技专家服务队,聘请10名在市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人员担任首席专家,带队赴各县区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4月以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安康市农科所、安康市农技中心等单位专家团队先后到平利、镇坪、紫阳、旬阳等县区,开展精准扶贫系列科技培训活动。共计举办茶园管护、魔芋栽培、核桃种植、水产养殖、省力化养蚕、生猪养殖等方面技术讲座和培训40余场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项,为群众免费发放科技资料2万余份,有力推动了贫困县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推广运用“互联网+科协+X”工作模式,搭建精准科技服务平台。安康市科协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手段,联合市扶贫局、工信局、科技局在全省创造性建立“互联网+科协+X”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的科技需求与安康市科技智库相链接,群众在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中遇到技术难题,通过科协云平台很快就能找到合适对路的专家,及时解决问题。这种“点菜式”、“订单式”的科技服务,实现了专家与群众面对面、点对点无缝连接,深受群众欢迎。目前,“互联网+科协+X”工作模式正在汉滨区忠诚现代农业园区、汉滨区吉河镇矿石社区、紫阳县焕古庄园茶叶有限公司等10个不同类型地方开展试点。从试点情况看,对促进科技与当地产业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推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组建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帮助。安康市科协主动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牵头组建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助推全市主导产业升级发展。6月27日,在安康高新区普瑞达电梯有限公司隆重举行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及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闫楚良,省科协副主席韩开兴,省委人才办副主任巨小弟,安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玉峰,市政府副市长孙矿玲,市科协主席赵昆和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琳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这是该市在企业设立的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7月7日、7月25日,市科协联合市人社局在紫阳、平利先后成立安康市科技创新茶叶专家工作站,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玉峰,市委常委、副市长尹清辽等领导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曾建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余有本2位首席专家及市科协、市人社局、安康学院、安康市农科所等单位领导和有关茶叶企业负责人出席专家工作站成立大会。这3个工作站的成立,标志着安康在柔性引才、借力发展上迈开了新步伐,对于加快安康装备制造业和富硒产业发展、带动区域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组织编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科普知识读本,帮助群众提高脱贫致富本领。安康市科协主动联合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市人社局组织编印了《安康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科普知识读本》,免费发放给全市所有贫困户、公务员和市县区驻村工作队。该书涵盖了生猪、茶叶、魔芋、蚕桑、渔业、食用菌养殖种植等13个重点产业门类和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发展合适对路产业,为广大公务员和驻村干部学习科技知识、开展驻村帮扶提供了重要帮助。安康市委书记郭青亲自为该书作序,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玉峰,市委常委、副市长尹清辽等领导对该书的编印给予高度评价。首批1万册下发后,受到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赞誉。
五是牵头建立“秦巴山区科技扶贫协作联盟”,助力秦巴山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发挥科技在秦巴山区扶贫开发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安康市科协牵头发起,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做技术支撑,与秦巴山区毗邻11个市(县)科协商讨建立“秦巴山区科技扶贫协作联盟”,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抓紧实施中。
六是组织抓好重点科普活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点科普活动。安康市科协在全省科协系统率先启动“科技大讲堂”活动,先后邀请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中国农科院茶业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陈锐来安,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康茶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作专题报告,进一步提升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组织动员学协会和科技人员通过设立科普宣传服务点、展出展板、发放各类科普书籍、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深入基层宣传普及科学生活、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新民风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上半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2200场次,培训农民180000余人次,其中到贫困村开展培训1200场次,培训农民16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为脱贫攻坚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上下联动 整体推进
安康市科协在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同时,积极组织各县区科协和市级学会协会上下联动,共同发力,推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落地生根。各县区科协高度重视,全部制定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实际,精心抓好工作落实。汉滨区科协建立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工作落实。旬阳县科协专门制定出台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对参与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科技人员加强管理考核,并根据贡献程度进行表彰奖励。10县区科协主动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动员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系统科技人员到贫困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良种、良法技术推广。组织县区内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共建致富产业。在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贫困村指导建立农技协(农技协联合体),以协会带动、能人带动、项目促动为抓手,与贫困户建立稳固的帮带促关系,上半年全市新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个、科普示范基地10个。不断加强科普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为群众学习科技知识提供新的途径,上半年全市共建成科普e站3处、电子科普画廊1处、开通微信公众号3个、建立科普宣传栏15个、更换科普橱窗123块。市级各学会协会积极响应省市科协号召,主动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到村入户,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活动。市农作物学会、市魔芋产业发展协会、市蚕学会、市林学会、市农技协联合会、市富硒标准化学会、市医学会、市中医学会等学协会在搞好面上科技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抓点示范工作,培育打造产业发展示范点,通过试验示范、典型引路,让贫困户学有样子、看有样板,学习掌握技术,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精准扶贫。
营造氛围 讲好故事
此外,为给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安康市科协十分重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推进中各项重大活动和先进典型的宣传以及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宣传。今年以来,安康市科协主动与《陕西科技报》、《安康日报》、安康电视台、安康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市主流媒体合作,开办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市县科协举办的重大活动和投身脱贫攻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优秀科技团队和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共刊发各类稿件120篇、组织专家访谈2期、播发实用科普知识35期,进一步扩大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的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叶荣斌 本报记者 单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