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岭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长期开展动物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齐晓光致力于对秦岭金丝猴重层社会组织、濒危动物保护,及其环境适应机制等当前热点科学问题的探索。
长久以来,齐晓光教授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带领科研团队持续开展对秦岭金丝猴行为生态学的研究,逐渐揭开了金丝猴社会形态的神秘面纱。
提出金丝猴的重层社会组织可分为四层
齐晓光提出:秦岭川金丝猴的重层社会组织可能分为四层,第一层:繁殖个体通过配偶关系形成一夫多妻制OMU,非繁殖雄性根据亲缘关系形成AMU;第二层:多个OMU形成繁殖分队,多个AMU形成全雄分队,分队内各社会单元共同取食、休息,但彼此保持距离;繁殖分队与全雄分队彼此分开独自活动;第三层:繁殖分队与全雄分队形成“群组”(herd),群组内各分队的家域基本完全重叠,全雄分队内的雄性也都是由该繁殖分队迁移而来;第四层:当2个或多个群组聚合时,形成巨大的“社群”(troop),社群内不同群组分享整个栖息地,并且部分家域重叠在一起。齐晓光揭示了秦岭金丝猴独特的重层社会组织及其进化的历史,打破西方学者近50年来对亚洲叶猴社会进化单一路径的传统认识,为灵长类研究者了解秦岭金丝猴的社会体系和比较旧大陆猴一夫多妻制社会组织多样性打下基础,促进非人灵长类社会组织与结构进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很高的水平和价值,为我国动物学研究赢得良好的声誉,被评选为“2014年度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大事件”,并在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中国动物学会八十周年回顾》特别提及。
推动灵长类社会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一两年来,基于对秦岭川金丝猴社群已有长期研究的基础之上,齐晓光期望通过继续为猴群佩戴GPS项圈和GIS技术,探究川金丝猴的重层社会在单元、分队、群组、社群各个层面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不同社会模块对相同栖息地的空间利用和分配,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分队间的联署强度,阐明川金丝猴维持重层社会结构凝聚的社会亲和力;并结合遗传学手段,探究分离聚合条件下社会组织影响个体迁移和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具体功能,阐明秦岭川金丝猴利用行为策略调节社会系统,适应环境变化以获得更高适合度的具体过程,完整的揭示川金丝猴区别于其它灵长类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回答并证实灵长类重层社会系统多起源进化的理论问题,推动灵长类社会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他专注于秦岭川金丝猴重层社会组织方面的系统研究,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如今,他默默地推动着金丝猴相关研究的进展。作为青年一代动物学科技工作者,其在国内外动物学研究领域已崭露头角,具有良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影响力,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