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一次去镇坪,是参与扶贫工作。竹节溪村是省科协的扶贫点。
镇坪位于安康东南部的大巴山腹地,有目前保持较为完好的古盐道,贯穿全境153公里。5000多年的盐运历史中,南来北往的运盐人将不同的文化和民俗沉积在了镇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盐道文化。我心里纳闷,这样一个地方需要扶贫?
经过两天的走访座谈,我们才了解到截止2015年底,镇坪县在册贫困村43个、贫困户4254户、贫困人口1.08万人,贫困发生率22%。这些数字都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穿行在乡村路上,县里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看,我们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但是,在老百姓心里,这一座座大山都是致贫因素!”交通不便利、移民搬迁工程量大、基础条件薄弱、支撑性产业没有形成等等,都是镇坪贫困发生率高的原因。
困难和挑战成了扶贫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我们带来的专家在卫生所坐诊,你赶紧带着孩子去看看,有什么困难及时和我们联系。”听着扶贫干部的话老人用手抹着眼泪,医疗专家说,她孙女因为心包积液已经做了三次手术,家里除了她都出去打工了,全靠村上的第一书记在照顾这个家庭。
发展经济、提高科学素质、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书籍不断地送到竹节溪村,村里的大学生在省里的科技馆实习,专家们带着村民种地,教他们蓄养技术,推动养猪、养鸡协会抱团发展,在产业上找路子,修公路建学校配设施,当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改变了,村里的贫富差距缩小了,就是当前条件差一点的贫困户也树立起了致富的信心,村里充满了一种热火朝天的干劲。
因病致贫和没有技能的家庭是竹节溪村主要的扶贫对象。从根子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达到扶贫的真正目的,转变扶贫方式后贫困户的幸福指数才能提升。有一批奋斗在扶贫战线上的好干部,竹节溪村脱贫的希望其实一点也不远。
镇坪修高速公路了,等到交通便利,镇坪人民有青山有绿水有勤劳的双手,真正的富裕之路还远吗?
(本报记者 吕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