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后有哪些传染疾病

陕西科技报




   榆林“7·26”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绥德、子洲等地人们的生活健康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截至今日,灾后恢复工作仍在进行中,灾后可能伴随疾病的发生,水灾后可能会有哪些传染疾病呢?我们应该如何防治传染病的发生呢?
  肠道传染病,如霍乱如霍乱、伤寒伤寒、痢疾痢疾、甲型甲型、戊型肝炎
  霍乱: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潜伏期为3小时至7天,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吐泻物为米泔水样,一般无腹痛、无发热,重者可发生失水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可死于多器官衰竭,且传播快,可大规模流行。
  伤寒:伤寒是经消化道传染而发生的恶性传染病。主要因进食被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引起,常为全家或群体发病。起病徐缓,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5天后高热,持续1-2周以上,继而面色苍白,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
  细菌性痢疾:这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并伴恶心、呕吐、口干等表现。
  甲肝、戊肝:由于水源被带有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造成。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潜伏期约为半个月到一个月。发病特点相似,多数病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呕吐等现象。甲肝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病程一般为1至2月,极少转为慢性或重症肝炎。戊肝患者以青壮年和老人为多,其中孕妇和老年人发病病情严重且病死率高。
  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免疫性疾病,如鼠源性传染病如鼠源性传染病、蚊虫传播等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水灾疾病。鼠类和猪是携带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此病起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眼结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治疗不及时,常因肾、肝衰竭而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传播,临床上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
  呼吸道感染,抗灾致身体疲劳抗灾致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上呼吸道感染:各种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可使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其他疾病
  皮肤病:水灾发生后,人们双下肢长期浸泡在污水中,双手也多接触污水,常常导致浸渍性皮炎、手足癣和皮肤感染。(如:丹毒等。丹毒: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诱发因素为皮肤的裂隙。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红眼病:接触污水的机会增多,污水污染眼睛,常常导致红眼病流行。早期症状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相似,但传染性强,传播快,如接触病人用过的东西,往往在12-24小时内发病。
  食物中毒:气候潮热,卫生状况差,细菌易繁殖,人群吃进了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均可发病。潜伏期短,一般为数小时至2天,最短为1小时。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恶心、腹泻等,重者可引起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破伤风:如果在洪水中出现划伤,皮肤破损容易导致破伤风,特别是伤口接触过泥土,那么感染破伤风的可能就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