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如何推进陕西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与转化?解决之道在哪里?7月27日,我省举行“陕西省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展示6项通过国家审定的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签订5项新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协议。
这次发布会,不仅是一次政府、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之间的对话,也促使更多科技工作者关注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与转化,探讨如何真正能让陕西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为展示陕西省种业科技创新成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由陕西省科技厅主办,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协办,陕西省种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办的“陕西省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于7月27日在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举行。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陕西种业取得了哪些新成果?有哪些新发展?发布会通报了“十二五”以来陕西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种业专家们对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6项已经通过国家审定的作物新品种进行了发布,并现场举行5项新品种生产经营权的转让签约仪式。
“十二五”以来培育了80多个作物优良品种
与会,陕西省种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徐永林,对我省种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总结通报。据介绍,“十二五”以来,陕西省科技厅投资5000多万元,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特征,以优良品种的应用为着力点,积极实施科技增粮增效工程,通过实施主要粮油作物育种专项,成立陕西种业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了80多个小麦、玉米、油菜优良品种。
在推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通过整合陕西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的各类科技资源,先后建立陕西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了聚集各类科技要素,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我省建立了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特征,把小麦、玉米、油菜和马铃薯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给予重点支持,在陕西粮食主产县和不同的生态类型区,设立了30多个小麦、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建立了百亩试验田、千亩核心攻关田、万亩高产示范田,进行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低产田的改造技术,以及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科技在陕西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提高到53%,粮食生产依靠单产来增加总产的贡献率达到85%以上。
再次占领全国小麦育种高地
我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发布“西农529”小麦新品种。其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早,耐倒春寒能力强,后期根系活力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穗多、穗匀、籽粒饱满特点,尤其在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黄淮南部区域更能发挥其优势。
据了解,西农20、西农585、西农529、陕农33等一批强筋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的小麦新品种,陆续通过了国家和陕西省审定,为发展优质订单小麦,保障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品种基础。2016至2017年,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30多家小麦科研育种单位、种子经营企业来到陕西,寻求品种合作,陕西小麦品种再次站到了全国小麦育种的高地。
“西农20”,是这次发布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教授团队发布的小麦新品种队。王辉教授是“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2016年荣获“三秦楷模”称号,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先后主持育成“西农979”等小麦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3亿亩,累计增收小麦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90亿元左右。
王教授介绍,“西农20”是针对关中麦区、黄淮南片麦区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以及小麦生产中主栽品种抗性或品质较差、产量水平低等问题,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具有安全越冬、熟期适中偏早、抗倒伏性能力强、综合抗性好、品质性状优、产量潜力大等特点,亩产650kg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高产优质抗赤霉病三大种植品种之一。
我省第一个审定的机收玉米新品种
我省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西北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研究员,介绍的“陕单609”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耐密植、抗旱、品质优良、产量潜力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在陕西榆林定边建立的玉米品种及配套技术6亩攻关田,连续3年,实现了在同一块地亩产突破并稳定在1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
“陕单609”已通过陕西省春播区和国家西北春播区审定,是陕西第一个审定的机收玉米品种。2017年继续在定边、榆阳、靖边、长武、旬邑、高陵、三原、泾阳等8个县区,开展密植高产宜机收玉米品种及技术示范。
现任延安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延安延丰种业负责人杜翠萍研究员,主持选育的“延科288”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国家西南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和陕西省夏播区审定,具有优质、高产多抗、早熟、脱水快的特点,目前推广势头正旺。
我省第一个审定的机收油菜新品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董军刚副研究员发布的“陕油28”油菜新品种,属于中早熟品种。经过两年示范,表现出适宜机械化种植的诸多优点,如有极强的抗倒伏能力、抗寒能力,成熟一致性好,大籽大粒,亩产220公斤,高于近年省级区试种的最高产量。
2016-2017年度,在陕西、甘肃、河南、安徽、山西、湖南、湖北、四川等8个省示范种植,表现突出,抗病性好,丰产性好,引起广泛关注。通过陕西省机收品种审定,成为我省第一个审定的机收油菜品种,未来,必将在推进油菜生产方式转型、提高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副主任苟升学,主持选育的大豆“秦豆2014”通过陕西省审定,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特点,亩产200公斤以上,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脂肪含量在20%以上,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签订5项新品种经营权转让协议
发布会后,举行了5项新品种生产经营权的转让签约仪式,分别包括:西农585小麦新品种,普冰151小麦新品种,盛帅6号西红柿新品种,西农511小麦新品种,西农529小麦新品种。
陕西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发布会主持人徐叔威说,5个农作物新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签售,正是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试行)》,通过建立市场导向科技成果定价机制,提高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与推广转化效益,进行示范引导;同时也是促进我省种业产学研更加紧密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研究员与陕西大唐种业签约“西农511”小麦新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