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科技群英传

致力发展产学研提升科教软实力

——记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开富

陕西科技报
  航空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花”,飞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作以来,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开富一直潜心倾注于飞机数字化装配、结构损伤与疲劳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飞机科研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0余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1)、二等奖3项(第2、第3、第6);主持制定航空行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编著教材1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20余篇。
  针对大型飞机国家战略性重大型号发展带来的大尺寸薄厚度壁板变形、误差、陷等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发生变化的新问题,突破了大型功能壁板装配“控形、控性”的技术瓶颈,形成了型面离散化关键特性数控定位、多源外形误差溯源控制、力——位移耦合的窝深精度自适应控制、局部变形均匀化的孔缺陷主动抑制等技术创新。
  自主研制了3个系列6台套壁板装配数控装备,建立了相应的行业和企业标准,构建了大尺寸薄厚度壁板自动精准装配技术体系。成果已应用于5种国家重大飞机型号和波音737、空客A320等国际外包产品,有力支撑了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大幅度提高壁板装配精度、质量和效率。
  针对CFRP/金属叠层结构制孔连接过程易产生分层、毛边、撕裂等损伤及缺陷等问题,揭示了CFRP/金属异质叠层结构装配损伤与疲劳机理,形成了面向制孔、胶接、干涉连接的低损伤、高可靠装配工艺方法,并支撑多型号活动翼面、后机身等部件装配。
  针对飞机装配工艺多层次、多交叉,装配公差多源头、难协调,装配现场多站位、多分布等难题,提出了飞机数字化装配工艺动态规划与执行控制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大型运输机机翼、机身,新舟600飞机登机门,飞豹外翼、歼11系列飞机后机身等部件研制中成功应用。
  张开富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学科、实验室建设和公益工作等任务,为学校、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的重点工作,如2006年担任机电学院保密审查工作组组长,2007年担任机电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