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失望了,地震云并不存在

陕西科技报


  最近有关“地震云”的消息又被推上了热搜,真的又地震云吗?它可以预测地震发生吗?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地震云并不存在,也没有什么云能预报地震。
  什么是“地震云”?
  80年代,一些发表的“地震云研究”认为“地震云”共有三种类型: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其实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比如“条带状地震云”,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者荚状高积云。再比如“辐射状地震云”,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再再比如“干涉条纹状地震云”,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他们把一切“怪异”的云都指为地震云,网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再加上有时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
  “地震云”的高命中率
  “地震云专家”能长盛不衰,也并非浪得虚名,还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证据”,这就是高命中率。
  网上几位知名“地震云专家”,他们的路子就是:先贴一张“怪异”的云出来,宣布为地震云。之后,在短则几天、长到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这个精度,未免也太粗犷了一点吧?要按着这个精度,天气预报就可以改成“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个月内,全球总有一个地方将会下雨”,准确率分分钟飙到100%,想降都难。
  “地震云专家”自称“多次命中”,这都属于谦虚了,其实他们是“每次命中”,逢测必中。
  “地震云”的“理论依据”
  “地震云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试图从物理、大气科学、地质学的角度来证明地震云的“科学性”。大概就是说: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积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会以“地热”“波动”“振荡”“次声波”“电磁辐射”“高能水汽”“带电粒子”等形式,从“断裂缝泄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响云的形状,出现怪异的地震云,之后就会发生地震。
  这些专业词汇乍一听挺唬人,其实经不起科学验证和推敲。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已经密布各种的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还是水汽、次声波、电磁辐射……都能被精准地监测到。假如在地震前,它们真的从地下冒出来、再到达天空、再体现到云的形态上,那所有这些仪器,怎么可能全都无动于衷、监测不到任何异常数值呢?反而要等它们折腾到云上去,再由人眼来辨认?
  心理聚焦效应
  “地震云理论”能在民间收获信任,也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
  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这被称为心理聚焦效应。
  在地震这样恐怖又突然的天灾面前,人类显得太过于渺小和无力,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比如看云),来预先判断地震的出现,能让人们有机会逃脱厄运。
  正是由于满足了人类的这种心理需求,“地震云理论”或许永远都会有追随者。

(李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