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推动扶贫村发展

——省科协扶贫纪事

陕西科技报







     
  39户85人,这是2017年经过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后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竹节溪村在册贫困户保留对象数据。
  2017年4月,省科协第四批扶贫工作队的两名同志正式派驻竹节溪村。自2014年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省科协每年选派两名政治觉悟高,事业心和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成立驻村工作队在竹节溪村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
  4年,8名科协干部每人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220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新的工作岗位,在扶贫工作中接受了最基层百姓的考核和最一线工作的考验,他们与基层干群同吃住同劳动,了解民心、民意,寻找帮助村民致富的道路。
  4年,第一书记带领73名党员,从加强支部党建入手,发挥堡垒和带头人作用,以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扶贫村贫困户口116户355人减少到现在的39户85人,全村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自来水、移动网络、电视覆盖率100%,建有安全饮水工程3处,小学、幼儿园各1所,农村电网改造3.2公里,安装路灯57盏,群众文化活动广场1个,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和永旺牧业有限公司。
  4年,省科协党组认真履行“主管主责”的要求,党组书记先行、党组成员带头承包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走村入户,详细了解全村每一户具体情况,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抓产业项目,促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是扶贫的强基固本之计。找准适合扶贫村的产业发展之路,坚持以“精准”为灵魂,着力提高“四率一度”,有序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是每一位来村上扶贫科协干部不断探索的目标。
  省科协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调动资源,让“科技”为农民致富加把劲。在扶贫村村民现有种养殖的基础上,省科协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专家多次来扶贫村里进行调研,结合当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发现、培育、扶持有特色、有潜质的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相继成立了竹节溪村林下养鸡协会、上竹镇香菇产业协会、冷水鱼科学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对协会进行政策、技术、资金帮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山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趟出了路子,真正实现“一村一企一产业”的目标,确保村民稳定增收。
  针对村里已经存在的产业,科协干部尊重村民的劳动习惯,对他们进行产业技术指导。几年间,省科协组织几十位农业专家来村里开讲座、办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包括:针对扶贫村养蜂户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升级蜂箱制作工艺,工艺改良后养蜂户年均收入增加了35%以上;针对养牛大户无法选择良种牛的困惑,联系四川、山东养牛专业协会(基地),引进四川西门塔尔牛、山东鲁西黄牛,解决了原先种牛生长速度慢、瘦肉产量低的难题;邀请烟草公司、魔芋种植协会赴村考察,发展相关产业等等。
  省科协领导从互联网上了解到铜川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成效显著的新闻后,受到启发,详细了解了“互联网+科技”点石成金的巨大优势,希望用“互联网+”因地制宜做强产业,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用“互联网+科技”改变村民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扩大视野,达到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效果。主动协调杨凌示范区科协,把镇坪县作为“互联网+农科服务”建设试点县,让杨凌的农业科技优势为脱贫攻坚服务,用科技助推产业发展。
  抓基础建设,打破脱贫致富瓶颈
  要致富,先修路。2014年,省科协第一批驻村扶贫干部到扶贫村调研后,迅速向单位提交了相关报告。当时,针对扶贫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省科协主动联系并得到省发改委支持,为扶贫点争取到修路专用资金,修建了通村砂石路和农田生产路;2015年,修建生产路两条4.8公里,硬化村道两处2.6公里;2016年,重点规划新建村组公路6公里,硬化4公里;2017年,结合村实际情况,对该村三组3.7公里砂石路进行硬化处理。这些道路的建设结束了竹节溪村田间地头无机动车道,生产资料全靠肩扛背驮的历史,提高了村农业生产效率和村民幸福指数。
  扶贫村拱桥沟是防汛重点地段,每到汛期,河沟两旁几十户、近百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为了有效排除山洪隐患,省科协主动联系省水利厅,申报“小流域治理”项目,完成村拱桥沟河堤整修。
  抓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科学素质
  村上精神文化生活的贫瘠是每个扶贫干部的切身感受,如何把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早些年,晚饭后村民都是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时有赌博参与进来。扶贫干部为改善这种状况,以科技普及为切入口,投入资金启动并建设村级科普活动站(室)和科普宣传栏各一个,捐赠科普图书、报刊、挂图和音像资料等,并聘请大学生村官担任科普宣传员,及时进行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宣传、科学知识的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等信息的发布,推动扶贫村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期间,还把科普大篷车开进山村,球幕电影、30多件流动科普展品为大山深处的村民送去科学知识。
  为提高竹节溪村小学生的科学素质,省科协将城关镇竹节溪村白家小学纳入2017年陕西省少年科普馆建设项目,并于6月15日揭牌投入使用。科普馆里的展品简单易操作,互动性强,科学趣味足,受到小学生的喜爱。省科协还开展对村小学教师进行科技培训、省级示范小学与村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等活动,帮助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让村民有休闲锻炼的场所,省科协还在村子规划出文化广场和建设运动广场,添置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还组织成立了一支村广场舞舞蹈队。这支队伍从无服装无设备无道具状况,发展到现在音响、服装、学习资料全部齐全,规模也扩大到50多名村民,极大地丰富了村里的精神生活。
  扶贫到户,急群众所急
  陕南贫困村,大多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技术落后、思想守旧、疾病等造成,这都是掣肘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具体到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致贫原因,扶贫干部对全村进行摸排,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养殖大户李健养殖场在山上,不通水电,每次用电就扛着一百多斤的发电机上去,辛苦不说,还不安全,扶贫干部为其购买了太阳能照明设备,解决了夜间照明的困难。
  一级肢体残疾人刘厚辉自小身患疾病,只能跪着行走,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外地,抚养他的外公外婆年事已高,生活拮据。扶贫干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为其购买护膝两套,并向省科协领导报告,为其购买轮椅1辆,积极协调镇村将其单独立户,纳为低保贫困户。
  五保户舒德秀,年近93岁仍坚持一人在村里生活,家人子女因工作原因很少照看,扶贫干部为老人购买了饼干、面条等食品,为减少平时的孤独感,给老人购买了插卡收音机。
  ……
  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扶贫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村民是他们的家人,村子是他们的第二故乡,那些琐碎的日常生活时时让他们牵挂,他们能看到村民们真正需要什么,能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他们尽最大能力积极组省科协扶贫工作组在移民安置点调研省科协援建白家小学“少年科普馆”开馆典礼织申报有关项目,全力帮扶项目的实施,通过努力工作赢得基层群众的尊重,树立了驻村干部的良好形象。
  这些扶贫经历,对驻村干部是一次锻炼,也给科协机关带来了新风尚,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促使他们在工作中突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小格局思维,学会从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发展来寻找进取之道,为推动省科协全面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省科协宣调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