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家要做“没用”的研究?

字数:1188 2017年8月25日 陕西科技报
  科学家们为什么要改变果蝇眼睛的颜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东西去刺激海兔?为什么有人要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某种单细胞生物身体内的某种化学反应?今天我们以医学基础研究为例,看看那些常被人认为是“无用”的基础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些虚无缥缈的研究和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不去研究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呢?
  简单地讲,科学家做那些和我们生活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基础研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
  对于一些疾病而言,科学家们不知道怎样治疗才是对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这种疾病的原理是怎样的。
  天花、脊髓灰质炎、肺炎,还有许许多多可怕的疾病都曾让科学家们束手无策,但是它们大都已经不能再害人了。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它们了解地更多。
  如果我们知道得更多,我们就能够找到更好的疗法,挽救更多的生命。这就是生物基础研究的意义。
  想要打倒癌症、心脏病、艾滋病、关节炎、糖尿病的话,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我们得知道在细胞里、分子上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那么多生物基础研究,要用和人类差这么多的细菌、酵母菌、果蝇、老鼠来做呢?
  人类是非常复杂的生物,直接用人类做研究不够简单明朗。但是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和其他生命都是由相同的基本材料构成的。通过研究那些更加简单的生命体,我们也能了解自己体内细胞的工作方式。
  比如,科学家们常常会研究一种叫做大肠杆菌的细菌,因为它非常适合拿来做研究。因为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人类,组成基因的材料是一样的,所以用大肠杆菌得到的一些研究结果也可以推广到人类身上。
  至于果蝇嘛,果蝇的染色体很容易研究,它们的繁殖又快,所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观察它们基因一代代的变化。
  为什么科学家做研究不能像打游戏一样带着很强的目的性、那么直接爽快呢?
  我们在科幻小说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科学家打翻了一根试管,不小心让两种试剂融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奇异的药物。实际上,真正的科学研究里也充满着类似的巧合,许多大发现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纯粹的偶然。
  在上世纪70年代,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心血管研究者JuliusH.Comroe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麻醉学教授R.D.Dripps曾经让90个医生列举心血管药物中的10大发现,然后追根朔源,看看它们是不是专门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发明的。
  结果他们发现,42%的大发现并不是专门从事心血管研究的科学家做出的,这些大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没用”的基础研究实际上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
  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曾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一点也没说错,基础研究就是在让人类变得有所准备,这样才能在罕见的机会来临时敏感地觉察并牢牢把握它们。
  所以,那些看起来“没用”的研究,并不总是会没用,只是对于我们目前的知识和技术而言,它们的意义还不能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