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科技诈骗 教你见招拆招

陕西科技报
 



  编者按 如今,诈骗形式多种多样,诈骗内容针对不同受害群体量身定做,步步设套。但无论诈骗分子的套路如何翻新,最终都是通过获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等个人信息达到骗钱的目的。
  那么,遇到哪些情况我们可以断定为诈骗呢?又怎样擦亮自己的眼睛,见招拆招,防患于未然?
 
  伪基站发积分兑换短信
  案例:
  梁女士收到一条“10086”发送来的短信,只要安装掌上客户端,便可使用移动积分兑换现金。梁女士按照短信提示安装客户端后,近1.5万元被转走。
  分析:
  “伪基站”是目前比较猖獗的电信诈骗手段之一。骗子利用“伪基站”伪造银行、运营商等公众号码,并模仿官方专业话术,让不少人难以辨识。目前360手机卫士可精准识别伪基站所发的诈骗短信。
  防范:
  专家表示,“伪基站”诈骗短信隐蔽性强,但也不是毫无弱点,短信中一旦提及“安全账户、汇款、欠费、洗钱”等字眼,一定要向短信发送方求证。 

  教你设置呼叫转移
  案例:
  饶女士接到一自称是北京某派出所民警打来的电话:“你在北京买的一个188开头号码,涉及多起诈骗案件,现在要求你到北京说明情况。”
  “我没去过北京,也从来没有办理过188开头的号码。”饶女士问。
  “民警”继续声音沉稳地说:“如果你确实没做过,那就需要你来配合一下调查。”
  对方要求饶女士先在手机上设置一下,让她先后按下【*43#】,再按下【**67*加对方提供的11位手机号码】。饶女士按照对方说的做了。但不知为何,饶女士恰巧没有被设置成功。
  与此同时,派出所民警发现预警信息,及时联系饶女士。
  分析:
  【*43#】命令,是设置取消通话等待,这样设置后,饶女士在通话期间就无法接收其他电话了。
  【**67*+手机号】命令,是在设置遇忙音时通话转移,这样设置后,其他打给饶女士的电话,都将转移到嫌疑人提供的号码上去了。
  防范:
  接到电话自称是银行客服,社保客服等,称您名下某个账户,某号码有问题的,请挂断电话;接到电话,能报出您身份证号码、姓名的,也不要相信。
 
  微信点赞可能是陷阱
  案例:2016年1月,陈女士朋友圈被当地一家影楼的集赞活动刷屏了。消息说,转发影楼活动到朋友圈,集38个赞就能免费拍照,并领取一台多功能料理机。
  1月18日,集齐38个赞的陈女士前往影楼预约拍照,但工作人员说需要等1月20日后才可以预约,而且要交300元的押金,押金将在拍照后退还。
  1月20日,陈女士致电影楼被告知预约已经排满,让她以后再约。2月21号,陈女士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影楼已经关门。
  分析:
  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够的个人信息后,即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防范:
  警方提醒,大家应该对微信促销信息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可疑之处立即报警或向微信进行举报。 

  网购平台成诈骗新渠道
  案例:
  小龙看中一双限量版球鞋,通过平台的聊天功能向卖家询问。
  卖家:您要的这款鞋购买联系请加我这个qq,您拍这个链接吧。
  小龙点开qq发来商品链接购买并付款,当晚小龙想看看物流进度,通过官网发现购买记录里根本没有这双鞋,联系对方时发现已将自己删除拉黑,而他通过银行网站查网上交易记录,发现自己的钱已经直接付到一个陌生账户。分析:
  犯罪分子先要求买家加为QQ或者微信好友,避开网购平台的监督,再在QQ或者微信上发送钓鱼网站,诱导买家点击链接并填写信息,实时获取买家填写的账户名、银行卡号及密码等付款信息,再登录买家的网银官网,进行转账或购买游戏点卡操作,完成诈骗。
  防范:
  网购的时候不要在交易过程中随意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接到所谓“订单异常”的电话,应挂掉电话,直接与网店卖家联系。
 
  二维码三种骗局要当心
  案例:
  用户手机扫描二维码后,或被要求直接转账,或被要求下载可疑软件,致使资金账户面临被盗刷的风险。
  分析:
  单车贴上收款二维码。骗子在正规二维码旁边贴上微信或支付宝转账二维码,甚至破坏单车原有二维码,直接粘贴收款二维码。
  山寨APP藏木马。骗子设计假租车APP二维码粘贴在单车上,用户扫码后手机却被植入了木马。
  钓鱼网站骗信息。骗子制作出高仿共享单车官方网站的钓鱼页面,诱骗用户填写身份信息和银行卡资料,实施精准诈骗甚至盗刷网银。
  防范:
  首先,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共享单车APP;
  第二,扫码前一定要仔细辨别二维码是否存在被撬、被更换等痕迹;
  第三,正规二维码扫描后进入使用模式,一旦弹出付款界面是假的;
  第四,切记通过官方APP扫描;
  第五,开启手机卫士等安全软件,若不慎扫码进入钓鱼网站或是下载了木马APP,安全软件可以直接拦截。
 
  银行卡诈骗层出不穷
  1发送虚假信息,诱骗持卡人划转资金
  案例:
  一对夫妇来到S银行称接到女儿来自日本的电话,“女儿与人合作做生意”需支付7万元人民币,同时还提供了一张借记卡卡号。S银行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诈骗案件。经核实,才知道此事是一骗局。
  分析:
  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等方式向持卡人发送虚假信息,诱骗持卡人将卡内资金划转到其账户。
  防范:
  收到可疑电话或手机短信时,要谨慎确认。
  2窃取银行卡信息,制作伪卡
  案例:
  小王想通过网上银行赎回基金,屏幕上跳出几个银行的网址,小王随机选择了一个银行链接进入,并点击“个人网银登录”,输入卡号和密码。然而,屏幕又回到原始登录页面。于是,小王又多输了两次卡号和密码,但一直没进入。之后,他发现账户内的3万元钱被转出。
  分析:
  利用偷窥、木马病毒或钓鱼网站等手段,窃取持卡人银行卡信息及密码,然后制作伪卡,并利用伪卡进行消费或提现。
  防范:
  在进行网络交易时,要登录正确银行网站。
  3自助设备上留虚假信息,骗取密码
  案例:
  陈女士到N银行ATM机上取款。将卡插入后未出现提示语,卡也未吐出。随后发现左下角有一张标贴,内容是“如果卡被吞,请打值班电话”。陈女士按对方要求告知了卡号、姓名和密码后发现账户上的5000元不翼而飞。
  分析:
  在银行自助设备上粘贴紧急通知等标贴,骗取持卡人银行卡信息及密码,将资金划入不法分子的账户中。
  防范:
  如果发现密码防护罩和卡槽有异常情况,立即告知银行。
 
  传销诈骗转战“线上”
  案例:
  商户向消费者推销化妆品,交纳一定入门费,不仅可免费领取一份化妆品,还可就其推荐的人员享有提成待遇,入门费越高,提成待遇也越高。
  分析:
  非法传销以“拉人头”方式获利,从线下走到线上,越来越隐蔽,但万变不离其宗。
  防范:
  查询公司经营状态是否异常
  查询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登录该系统,在搜索框输入公司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三个条件的任意一个。
  查询机构是否合法
  第一种:查询国字头机构。包括国务院行政机构及其下设的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和派出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查询网站:中国机构编制网(中央编办网站)。查询办法:输入机构名称和验证码即可。
  第二种:查询地方机构。包括经同级编办审核通过后获发“网站标识”的地方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查询网站:中国机构检索。查询办法:机构名称、官网域名等均可查询。
  查询是否有信用代码
  查询网站: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核查系统。查询办法:登录网址输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名称、机构注册地址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均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