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宫村的变迁

——山阳县国土局精准扶贫工作掠影

陕西科技报
  王荣金 张宏
  初秋,在海拔1900多米的山阳县杨地镇海螺宫村,已是冷风嗖嗖,寒意在怀。
  然而,这寒意挡不住火热的发展劲头。2017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由县国土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包扶海螺宫村精准脱贫工作,修路、引水、拉电、民居改造、引导农民发展致富产业、招商引资建龙头企业……19平方公里的郧岭山头海螺宫村一派热火朝天。
  天然迷宫行路难
  地处陕鄂交界郧岭大山之巅的海螺宫村,位于杨地镇东南方27公里处,全村19.2平方公里,海拨1950多米。通过卫星云图可以看到,海螺宫村辖区内丘壑连绵,山地呈喀斯特地貌。据地质考察,这里原本是海底世界,造山运动却突然将这里拔海而起,耸入高空,形成了九十九个形似海螺的凸峰,九十九处宛如铁锅底的凹型盆地。每个凸峰有天坑,每个盆地有水眼,山间道路绕来转去,一年四季总是云雾缭绕,难辨东西。走进海螺殿,犹如走进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宫殿!有诗人曾用回文诗写道:丘生海底海生丘,雾锁山头山锁雾;凸拥凹塘凹拥凸,路迷行人行迷路。
  海螺宫村立地条件差,又地处偏僻山巅,时至县国土局脱贫攻坚包扶该村时,这个村唯一的一条通村砂石路犹如患了肠梗阻的肠道,时通时断;村民住的泥瓦房屋里屋外黑乎乎,到处结满蜘蛛网;农户用的照明电总是电压不稳,电器打不开;通讯信号不畅,手机在这里只能当手表用。喝的是泥坑水,走的是泥泞路。全村7个村民组340户1550人中贫困户就有184户678人。山高寒冷,农作物成熟期时间长,群众文化程度偏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
  海螺宫村脱贫希望在哪里?
  合力攻坚破难题
  2016年以来,市纪委结对帮扶海螺宫村,原市纪委书记张岗岭、现市纪委书记牛克俭及相关领导多次深入海螺宫村检查指导工作,提出“要把海螺宫村建成脱贫攻坚示范村”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按照这一要求,及时调整包扶单位,充实了驻村工作队,配强了第一书记。建立了以县国土局牵头,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分工协作的包扶责任制,实行市、县、镇、村四级联手,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致富产业,强力推进该村按期脱贫。
  县纪委书记刘申海先后多次带领县国土、交通、水务、电力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爬山涉水,入村调研。召开干部群众会议,谋划帮扶方案,协调解决民居环境改善、通村产业路、群众饮水、产业用电等问题。县国土资源局作为县包村扶贫牵头单位,安排一名班子领导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选派三名干部长期驻村包抓,具体落实。同时落实10名科级领导包户任务,采取领导班子轮岗驻村的措施,坚持每周有一名班子领导驻村督促落实工作。杨地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人大主席任副组长,一名副科级领导及工作经验丰富的包村干部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队,调整了第一书记,严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包村干部“四支队伍”考核管理,对精准脱贫工作实行分片、分项目包抓责任制,定人、定责、定进度,从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方面为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国土局作为部门包扶牵头单位,局长黄博今年先后20多次利用节假日带领党员干部来到海螺宫,深入村组农户做调研,与镇村干部和群众反复交谈沟通,确定了打基础,强堡垒,增技能,兴产业,转观念,促增收的帮扶工作思路,并与包扶工作队和包扶干部立下军令状。帮助申请国开行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860万元,协调交通、水务、电力,移动、电信等有关部门积极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出力。争取资金750万元,专项用于海螺宫村的道路建设、小型水利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民居改造工程。半年多来,先后打通通村水泥路10公里,修建通组入户路和产业路16公里,改造供电线路14.8千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铺设饮水管道2.98千米,修建高标准水窖29个,对全村233户875间房屋进行了修缮改造,新建村办公室两层10间。从单位办公经费中挤出18万元用于海螺宫村文化宣传和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
  而今的海螺宫村,水泥路通组联户,全村清一色的白墙红瓦,门前花坛花枝招展,家家用上自来水,无线通讯畅通无阻,新建的村办公楼宽敞明亮。夜晚来临,家家户户的照明灯、电视机、村庄道路上的太阳能路灯灯火通明,新修的村广场,轻歌曼舞——海螺宫村美如天上仙宫……
  发展产业铺富路
  精准扶贫,发展产业是关键。
  海螺宫村虽然海拔高,气候寒冷,但适宜高寒农作物生长,出产的洋芋品质极高、远近闻名。全村松籽资源丰富,有华山松2.4万亩,丰年经济收益可达近六百万元。连翘、柴胡、板蓝、五味子等中药材遍布山上山下。
  结合海螺宫村这一资源优势,国土局因地制宜,制定了海螺宫村短、中、长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百、千、万”产业富民规划。即:发展万亩松籽、千亩连翘、百亩洋芋,并积极落实帮扶政策。积极协助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扶持全村完成松林科管1.45万亩,种植连翘3000亩33万多株,种植洋芋500亩,发展油用牡丹280亩、板蓝根80亩、天麻10000窝、高山蔬菜80亩。预计2017年全村产业年收益515万元,人均增收3322元。
  积极学习借鉴贵州“三变”经验,流转土地26.9亩,招商引资556.25万元,筹建松籽加工厂。村集体以资源入股,采取资源变资产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加工厂即将投产。企业建成后,将实现拉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多赢效果。以发展油用牡丹、天麻种植和中华蜂养殖三项产业为主,成立了德富权茂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油用牡丹208亩,育苗28亩,带动贫困户22户。发动6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发展天麻10000窝。预计村集体经济年可收入15万元以上。国土局还牵线搭桥组织产业技术培训经济,提升了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增强了脱贫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