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扶贫新路子 带动农户奔小康

——白水县农业局产业扶贫工作侧记

陕西科技报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是统揽各项工作的核心。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白水县农业局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在全面推进“三扶三带”模式基础上,创新理念,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出了“一企帮一村,一产帮一户”的企业引领推动产业脱贫,贫困户持股,土地果园托管、技术精准对接等产业扶贫新理念。
   技术精准对接
  “精准扶贫的重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技术扶贫。”白水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任福俊表示,为加强农业科技引导、推广与培训,培育支柱产业,实行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产业扶贫,中心依托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渭南师范学院教授专家和农业、林业、畜牧、商务等部门技术专家组建师资队伍,与县人社局精准扶贫培训相结合,建立产业扶贫技术精准对接110平台,以贫困户产业脱贫技术需求为前提,在贫困村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
  同时,依托产业扶贫技术精准对接110平台,成立了8个产业扶贫专业技术服务队分赴各镇(办)村,深入实际指导各镇(办)、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在镇村产业扶贫规划编制、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予以协助指导,将产业技术通过“集中授课”和“田间课堂”两种形式送到田间地头,实现产业技术对接常态化。
  企业引领推动
  “精准扶贫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靠贫困群众自己造血,需要撬动市场这一主体,让企业真正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白水县农业局局长王杨军表示。
  今年以来,白水县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贫困村规划建设扶贫产业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大力实施“一企帮一村,一产帮一户”的企业引领推动产业脱贫的基本策略。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63个贫困村与49家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建立了产业扶贫联系,实现了产业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全覆盖。
  白水县康惠粮果贸易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樊明华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包联了史官镇群英村、丰乐村、南彭衙村、北彭衙村四个贫困村。目前,已与贫困户签订果园半托管协议55户,托管果园291亩。托管期间,公司免费供应农资,提供技术指导,统防统治,苹果成熟后,还将以高于市场价0.3元的价格收购。有土地的贫困户,实施土地流转模式,每亩每年流转费700元。前五年未达产每亩补贴贫困户300元,6至10年每亩最低补贴500元,11年至15年每亩最低补贴1000元;土地少或无土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签订劳动用工协议,平均每人月收入2000余元;与60户贫困户签订现金入股协议,公司提供担保,贫困户从信用社贷款入股企业,年分红比例不低于6%;针对苹果销售难、卖粮难的贫困户,公司通过产品包销模式和签订小麦收购协议的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
  贫困户持股模式,就是贫困户以资金、劳动力、农产品、土地、农业机械等入股,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改变以前单纯的借贷、雇工、租赁的方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从“牵着鼻子走”到“携手一起走”的转变。截止目前,白水兴华、康惠等16家企业共吸纳2030户农民土地(果园)入股面积5688亩,650户和两个贫困村的专业合作社以果品入股企业生产、营销。
  土地(果园)托管模式,即贫困户将土地(果园)托管给企业,由企业全权负责对果园周年管理,也可由贫困户自主经营;由企业负责技术指导、提供食品安全、优果、病虫害防控和土肥管理等核心环节的投入。年度经营收益扣除托管费用,增收部分由农户和企业按约定比例分成。被托管果农不仅能享受低于市场价15%的农资优惠,还能以高于市场价每斤至少0.1元的价格将苹果销售。
  产业扶贫,项目是抓手,园区是平台,机制和模式是关键,这在白水县已经达成共识。但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实践、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正向大产业引领大扶贫,确保扶贫可持续不返贫这一根本大踏步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王卫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