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陕西入选“一流大学”共3所,包括A类2所,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B类1所,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所,分别是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空军军医大学。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根据三部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不是“终身制”。
解读
从985、211到“双一流”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进化?
“双一流”名单千呼万唤始出来。教育部9月21日公布了42所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其中A类36所,B类6所)和95所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
回顾中国高等教育“进化”史,自211工程以来,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985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多年发展,“985”与美国的“常青藤”一般,成为中国高校第一梯队的集体代名词。
“985工程”持续17年后,国家高等教育迎来重大的战略调整。2015年11月,国务院对外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双一流”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总体思路。2016年6月,教育部宣布“985工程”继续实施等文件失效。
以“985”为基础激发新活力
政府财政性经费投入总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经费的“盘子”里,拨款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集中优势力量,是“985工程”的关键词。受到“985工程”支持的高校,在过去多年中获得了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
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2003年首次发布时,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大学只有9所,全部是“985”大学。2017年,有45所内地大学进入世界500强,增长了5倍,其中有32所是“985”大学。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简称ESI),也是评价高校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ESI数据每两个月更新一次,截至2017年7月,拥有10个及以上ESI前1%学科的内地大学共有25所,除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均为“985”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有21个学科入选,国际排名112位,比2012年底进步了近40位。浙江大学国际排名131位,比2012年底进步了66位。清华大学国际排名134位,比2012年底进步52位。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双一流”建设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增加建设动力,特别是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的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
“双一流”不再走985、211老路
“985工程”一期原有总建设目标是“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2015年推出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则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康宁等人认为,两者的目标有质的区别。前者是完成时、建设重心是学校,后者是进行时、建设重心是学科;前者是政府指定学校,后者将采取竞争性途径;前者以计划配置为主,后者更重视竞争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也指出,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根据总体方案,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
有别于“985工程”,政府主管部门明确,“双一流”战略启动要采取动态调整,并引进第三方评估。周光礼认为,这是“双一流”与“985工程”的最大区别。“985、211都是政府计划模式,只要位列其中,国家会持续重点投入。‘双一流’则要开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五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哪所大学办得不好,可能要跌出名单。
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通过政府布局发挥传递效应
周光礼对政府统筹建设持正面态度。他表示,目前全球大致有两种高等教育体系,一种是盎格鲁-北美体系,以美国为代表,强调高校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自由发展,政府不予干预。典型如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至19世纪末都处于低水平状态,直到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顺应美国“大学化运动”的潮流,让哈佛获得蜕变。
另一种体系,是欧洲大陆体系,以法国、德国为代表。与中国一样,这一体系强调政府的作用,大学地位由政府决定。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发挥政府的作用很重要。政府主导不一定能保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一定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步。
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也持有同样观点,“双一流”建设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在方案编制上体现了高校自主权。国家通过布局,引导了一批学科基础好、有望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发力。而在方案编制方面,根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要求,建设目标可以是学科,可以是学科群,也可以是学科领域。这样就把学科建设的组织权交给了高校,给予了高校比以往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周光礼表示,入选“双一流”名单的高校毕竟有限,只有极大地扩充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看点
“双一流”如何遴选?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A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B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C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
D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