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名家

砍过柴割过草的院士杨焕明

陕西科技报
  一名从砍柴割草、捕鱼捉虾到“编写生命密码”的基因组学达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杨焕明。
  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一个山村的杨焕明,一次,从邻居手中看到了一节莲藕,这种生长于淤泥之中、横切面巧妙排列数个小孔的植物,让他感觉到生物的神奇。“这是我第一次为神奇的大自然所造就的生物之美所感叹!”他说。杨焕明开始爱上自然,产生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1975年,杨焕明进入杭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就读,自此,他正式踏进生物学的世界。如今,杨焕明走出山村,走向世界,成了生命密码的破解者,在基因组学研究的国际舞台发声。
  在杨焕明的少年朋友和青年工友的印象里,他永远是一个“读书狂”形象,书包里总是放着要看的书。正是凭着这股认真劲,杨焕明后来出国深造,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杨焕明决定回国报效祖国。
  归国后,杨焕明一直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带领团队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等国际合作的基因组计划,以及水稻(籼稻)基因组、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
  2000年6月26日,杨焕明终生难忘。北京时间18时整,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同时宣布,号称“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其中的1%由中国完成。
  时间紧迫,杨焕明与同事们铆足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奇迹——通过网络递交的一个测序片断,其误差率仅为百万分之六,创造了世界纪录;每天测序量达到200万对碱基,中国的基因组测序能力被证明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