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传承

周婉怡

陕西科技报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全国有京剧、评剧、豫剧、秦腔、川剧、黄梅、迷户、越剧等270多个戏曲剧种。它曾在增强民族自信、传承传统文化、规范道德修养以及高台教化等方面,都曾有过它独特和其它形式、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商洛素有文化绿洲、戏剧之乡之赞誉和美称,商洛戏剧,也曾有商洛名片的殊荣。
  2015年按照相关政策和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商洛学院、商洛市剧团联合共建了商洛市戏曲学院,首度让中国戏曲走进了校园,使传统戏曲在校园得以传承和发展。商洛戏曲学院的建立,走出了一条共同探索戏曲发展研究的新途径,意义深远,更是“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迈出的坚实一步。商洛戏曲学院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团、校各自优势资源,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勤于思考、科学谋划,凝聚共识、扎实推进,取得硕果,成绩裴然,为戏曲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戏曲,由于其它、诸如大步迈进、兴盛的影视艺术和姊妹艺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戏曲形成莫大的冲击,加之戏曲自身发展的缓慢;不可否认,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正在流失传承的土壤。当代青年对传统戏曲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等已成为当今“时髦”和追捧;各种各样文化艺术的多功能、广角发展,使中国戏曲已频临于相当相当的困境之中。特别是观众奇缺,年青人不进剧场这一尴尬局面。
  以怎样一种途径增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艺术的认知、认可、认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年轻一代又当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强烈的传统文化自信,乃当务之急。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全国按照相关政策,掀起“戏曲进校园”的热潮,无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薪火相传中更自信。戏曲进校园,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陕西《当代戏剧》每年要发表校园专刊和文艺会演已取得优异成课。某大师也曾提出:让戏曲文化进中小学生课本,我们的小孩儿缺少传统文化的基础。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戏曲进校园,有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戏曲进商洛戏曲学院校园活动后,一些戏曲剧目,诸如:《红灯记》《迟开的玫瑰》《屠天状元》《月亮河》等剧目,已经成为学生常看的剧目和常议的话题。这不仅帮助广大青年了解戏曲,亲近戏曲,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从而获得人格和精神上的涵养及升华,还他们沐浴传统曲目经典的洗礼、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具有深远意义。
  戏曲进校园,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大家韩业庭曾在光明日报撰文: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是深沉的,也是持久的。要想从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信心,才能获得坚定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作为文艺工作者,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此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要想别人不怀疑自己,必须自己先要有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位置,它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接班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感,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戏曲进入校园,正是树立文化自信从年青抓起的有力践行,通过他们欣赏经典戏曲曲目,从而深刻领悟其中渊源、道理,让中华传统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沁入人心,滋养中华民族,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艺术作品送进校园,拉近了戏曲艺术与青少年的距离,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养、增进文学修养,加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意义非凡,必将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感。
  戏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戏曲进校园,是对价值观的践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中华戏曲对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精彩的典故,从明辨是非善恶、知晓人情事理,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戏曲进校园,要使学生在欣赏戏曲艺术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增强他们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远古哲人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要让年青人受到戏曲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实现“中国梦”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