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身体出现不适,人们常会大惊失色,开始求医问药。其实,每个器官都有一套天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应对衰老、损伤、变异、异物入侵等。一些不适症状其实是身体开启了“自身防御系统”,积极抵御敌人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每个器官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发烧烤死细菌
发烧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一定程度的发烧可增加免疫系统中白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生成,使身体处于“战备状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身体发热时,体温超过了致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能起到抑菌作用。此时不必过于焦虑、恐惧。体温38.5℃以下,别急着用退烧药,可喝适量的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果高热不退或持续低热,预示着身体存在某些严重问题,比如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感染等,需及时就医。
流泪冲走垃圾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液体,除98.2%的水以外,还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物质,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溶菌酶能在5-10分钟内杀灭90%-95%的细菌。当眼睛中落入灰尘等异物时,产生的大量泪液能冲走异物,并进行有效防卫,保护角膜和结膜不受损伤。不过,哭得太久有损记忆力和注意力,甚至降低免疫力。
呕吐赶走病菌
摄入有毒物质,或过杂、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后,都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这是胃肠道防止病菌入侵、调节生理功能稳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把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把对胃的刺激减到最小。呕吐时,胃的不规则运动加上胃酸大量分泌,上到食管,再到口腔,都让人很不舒服。但不宜武断选用止吐药物,以免让有害物质滞留在体内,进一步危害健康。若伴有胃胀,多为进食过量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可以适当服促胃动力药。
咳嗽清除异物 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分泌物(比如痰),或存在过敏性刺激、炎症时,就会反射性引起咳嗽,帮助清除侵入呼吸道的有害物质。喝水呛着时也会咳嗽,这都是保护性的动作。同样的道理,打喷嚏能将进入鼻子的异物(比如灰尘、花粉等)喷出来,阻止其进入体内。受凉时打喷嚏,则可以让全身肌肉猛然收缩,产生热量,抵御寒冷。很多人觉得,咳嗽、打喷嚏就是感冒,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哈欠能补氧气
一次打哈欠的时间约为6秒。其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息,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通过哈欠的深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精力更加充沛,消除困倦感。困乏的时候往往哈欠不断,提醒你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当长时间伏案工作时,不妨伸伸懒腰,将头后仰,打一个大哈欠,能去除困倦感。
鸡皮疙瘩御寒
受凉时,人会打寒战,浑身起鸡皮疙瘩。皮肤毛孔下连着一小束肌肉,叫作竖毛肌。冷风吹来,皮肤表面的温度感受神经把消息传给大脑,大脑发出命令,收缩皮肤上的毛孔,竖毛肌就开始收缩,汗毛就一根根竖了起来。这样做可以有效阻止体内热量散失,是一种抗寒的自卫性反应,提醒你该添加衣物了。肌肉的收缩还能产生热量,帮忙抵御寒冷。受到惊吓时,皮肤也可能出现鸡皮疙瘩,这是自我防御神经连锁反应引起的。
耳屎筑起屏障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油脂腺和汗腺分泌的产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就像眼泪能润滑眼睛一样,耵聍也能对耳朵起到润滑作用,避免发干发痒,还能防止昆虫爬入。有时耳屎会凝聚成团,人们常常随手拿起挖耳勺、发卡、火柴棒、棉签等掏耳朵,这样做有很多害处。外耳道皮肤很娇嫩,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容易引起损伤、感染,导致疖肿、发炎、溃烂,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甚至导致耳膜穿孔。
(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