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人工智能时代,你愿意找AI看病吗?
——樊代明院士谈“人工智能+未来医疗”
    樊代明院士在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做“科学与健康”主题演讲

  近年,人工智能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学术界、产业界到资本界,AI正在披靡四方,所向无敌,让我们有些熟料不及,难道这是人工智能时代要到来的步调吗?
  在此背景下,11月7日-8日,一场以“硬科技”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商业化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盛大召开。大会以“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发展西安”为主题,在文化古城掀起了一场场热论,我们看到“硬科技”的创新思维在“创响西安”持续激荡。
  在这场大会上,“人工智能+未来医疗”无疑是热议的话题之一。在“全球硬科技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院士,就以《科学与健康》为主题做了一场精彩演讲,阐释自己对“人工智能+未来医疗”的观点。
  硬科技对医学有很大推动作用
  樊代明院士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国家重大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是首批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今年6月23日,获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之杰出大学校长奖。
  作为硬科技“八路军”中的重要一员,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技术应用由来已久,也有了很多成熟和成功的案例。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未来医疗”的一大典范。
  就此现象,樊院士一言点明了AI和医疗的先后关系:“不管科技怎么发展,硬科技也好,人工智能也好,作为医生要解决的是人类健康和治病问题,所以一定要首先对医学有正确的意识。”同时,他指出,“我们需要科学,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医学的发展,这也是被历史事实证明的。科学,尤其是咱们说的硬科技对医学来说,有很大推动作用,比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医学有自己的本质,讲的科学方法在医学研究中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是需要靠人文,靠心理,靠艺术,来加以补充的,因为我们针对的不是死物,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目前的导向似乎就是这种过于基础的、顺势的或者立体的研究,实际上就和人走的很远了。怎么把这些研究和活生生可变的人联系,就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樊代明院士强调。
  “AI+未来医疗”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
  在美国,达芬奇机器人已经非常普及,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全国5000多家医院里,它的装机量已经达到2200多台。在中国,售价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过去3年中装机达到了62台(截止2017年3月4号)。像这样迅速产业化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将会越来越多,未来“人工智能+未来医疗”会替代医生吗?
  樊代明院士有质疑:“我没有反对微观的研究,我们提倡的是整合。一定要在微观研究中和人体的疾病,和人体的整个健康相联系,而不是割裂开来的,这是我的观点。否则的话,如果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要求来要求医生,我们可能就做错了。那人人都成了科学家,会怎样?如果没有医生了,你愿意去找科学家看病吗,你敢找AI去看病吗?”
  “这里并没有否定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而是按照不同领域的要求来做要求,比如我们要求医学和医生的正确方向。‘人工智能+未来医疗’,或者称为‘未来医疗+人工智能’更为合适,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显示我们的技术有多牛,也不是为了做出好看的PPT和BP,更不是为了融更多的资、赚更多的钱,而是为了4个字:治病救人。这恰恰就是医疗的根本目的。”樊院士说。
  毫无疑问,这个道理在医疗领域是这样,在其他领域也如此。 
  医生不能全依赖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前沿的技术,已经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医学领域也是一样,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贡献有目共睹,还有可穿戴式老年健康产品、基于图像识别的病理切片分析等等,有的在研发中,有的已经有了市场化产品。
  在樊代明院士看来,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全面应用,就目前的弱人工智能阶段来看,它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巨大,而很多尚处在实验室襁褓期的也并没有显示出实用价值。
  他说,“现在我们提倡硬科技,提倡人工智能,这没有错。但是我们只能把其中某些东西、某些技术拿到医学上用。人工智能对我们医学的帮助很大,但它只能帮助某些东西,至于是哪些东西其实显而易见。最明显的就是,你不可能把所有病人的表现和生病的症状都输进去,因为每个人在不同时刻都会发生变化,而人工智能起码到现在还到不了这个跟踪和分析的水平。”
  樊代明院士最后总结说:“至少从现阶段来看,治疗过程中的瞬间变化,有无穷大的可能性,离开了医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一旦出错,就是不得了的事情。比如,以精确著称的达芬奇系统,在1.8万台手术中泌尿外科手术占40%,普外科手术占32%,胸外科手术占12%,妇科手术占11%,其它5%。可以看出其手术也主要集中于泌尿外科和普外科。我们不要苛求任何事情都能被被机器人解决,起码现在还做不到。” 
  

(本报记者 周励)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