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进行时

字数:1202 2017年11月21日 陕西科技报
  柞水“三变”改革助力产业扶贫
  本报讯
 今年以来,柞水县积极推进“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工作,提出了“一年抓示范、两年全覆盖、三年上水平”工作思路,将“三变”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产业脱贫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各镇办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开发特色项目,党员干部带头深入51个贫困村实地指导,扎实开展调查摸底、资产核查,对村集体及个人的林山、水面、土地等资源实行量化折股,通过集体控股、企业合股、村民参股等方式,做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从而实现贫困户增收。在西川村,通过大力发展木耳产业,种植地栽木耳500亩,吊袋木耳200万袋,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有效带动60户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在马家台村,成立柞水县林湶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白术1465亩,实现贫困户197户的增收;在李砭村,进一步推进光伏扶贫,先后并网装机容量130千瓦,带动30户贫困户年收益6000元以上。
  截至11月份,全县折股量化土地9086.5亩、林地14250亩,发放股权证5799份,量化资金3898.2万元,覆盖贫困户6221户21005人,兑现股份受益876.6万元,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 
  

(张 瑞)


  双丰镇“三型双包”机制助脱贫
  本报讯
 白河县双丰镇探索建立“三型双包”工作机制,将党员贫困家庭按致贫原因分为“造血型”“输血型”“关爱型”三个类型,做到“对症下药”。采取“1户党员贫困户=1名镇领导班子成员+1名干部”的“双包”帮扶模式,做到贫困党员不脱贫、联系帮扶不脱钩。
  截至目前,共有11户38人率先实现脱贫。 
 

(王青海 孟才安)


  脱贫路上绽放“就业花”
  本报讯
 白河县麻虎镇通过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企业帮扶等形式,推动贫困户就近就业或发展产业,逐渐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态势。
  该镇组织技能培训共26场,涉及电商、修脚、酿酒、建筑工匠、种养殖等多种实用技术,与企业签订劳务输出协议,使贫困群众就业率大幅提升。
  金银村陈义仁因病不能干重活,今年4月参加足部养疗培训后,与远元集团福州分公司签订了月薪4900元的劳动合同,他的妻子也通过培训在浙江就业。
  该镇发挥本地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动骏鑫养殖合作社、翔宇制衣厂、建登农业示范园、富盈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形成企业与贫困户抱团发展。
  阮仕康是兴坪村的低保户,驻村工作队送来了帮扶协议,指导他与合作社签订了劳动合同,阮仕康成了合作社员工,月薪2400元。
  依据各村具体实际,除动员贫困户发展中蜂、土鸡、白山羊、汉江黑猪等特色养殖外,还积极鼓励发展红薯、茶园、核桃等传统种植业,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广泛调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积极性,力促贫困群众实现长远就业,实现稳增收、真脱贫。 
  

(王琛 田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