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民间盲艺人韩起祥

陕西科技报
  说到陕北说书人韩起祥,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而知道的人也只是知道他是给毛主席说过书的盲艺人,其实他的一生不止于此。
  韩起祥出生于横山区韩家园子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三岁时因患上天花导致双目失明,六岁父亲去世,此后一家人只能靠母亲卖豆腐勉强度日。儿时的韩起祥也曾因自己双目失明给家里带来负担而投河自尽,幸好被路人及时救起,此后也开始了他坎坷但传奇的一生。
  韩起祥九岁时,自制了一把三弦自弹自唱。感动了艺人曹瞎子,便赠予韩起祥三弦乐器一把。在他十三岁那年,母亲卖去瓜田,将120吊钱作为学费拜杜维新为师学艺说书。由于韩起祥勤学苦练并且天资聪颖,对听过的书闻而不忘,很快成了陕北说书的拔尖人物。
  1929年,韩起祥十四岁。陕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穷人家十有九户都断了粮,树皮剥光了,树叶采没了,不少人卖儿卖女,外出乞讨。韩起祥也已经好多天都没吃饭了,他想着出去唱一唱看能不能讨点吃的,他拄着竹竿走了两里路就再也挪不动了,只好就地坐下,拿出三弦,脚跟一起一落,拍板便响了起来,他打起精神唱到:
  三弦就是我的手
  不分明夜跟我走
  东头收了走东头
  西头收了走西头
  东头西头都不收
  三弦饿成空壳郎
  一些逃荒路过的小孩闻声跑了过来,不一会就围满了人群。可是他们脚跟还没站稳,背上就落下了父母的巴掌:“天黑还要赶到,肚子饿得咕咕叫,哪有闲心听说书”房荫下又只剩下了韩起祥一个人,他原本想出来说一场书,磕头做辑,讨几块窝窝,可是现在都成了泡影。他想起母亲还在家中,14岁的韩起祥回到家喊妈妈,院子里没有回声,屋子里也没有,他心里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之后,韩起祥便流落在各个村镇里继续说书,讨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韩起祥开始帮助地下党,还当了刘志丹的地下联络员。1940年,韩起祥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继续编新书,唱新书。但最让韩起祥感到骄傲的是,在1946年8月的一天,来了个人对他说:“你就是韩起祥同志,毛主席请你去说书。”听闻此话,韩起祥又激动又害怕,他说:“我是一个陕北人,方言味又特别重,害怕毛主席听不懂。”“不要紧,你说慢点,毛主席一定能听懂。”韩起祥到达杨家岭后,细心的主席特意安排了他的午餐和晚餐,并给警卫员安顿说;“他是一个说书艺人,在演出之前不能让他吃太饱,吃太饱唱的时候会伤气,在演出完之后再给他吃一点饭。”
  韩起祥当时给毛主席演奏了两个曲目,一个是《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另一个是《时事传》。毛主席听后连连点头称赞,非常欣赏这种表演方式,鼓励他多带徒弟,多创作反映延安生活和工农兵的作品,把陕北说书传至后代。
  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韩起祥总是背着三弦、手提创作箱,独自来到乡间地头,通过与当地群众攀谈,寻找创作灵感。他是一个盲人,创作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靠听,到农村去听一些新鲜事,哪个村又发生了什么好人好事;再一个就是靠摸,比如今年丰收了,麦穗长得有多长,棒子有多大,他都要亲自去摸,他拄着拐杖,那会儿交通也不便,翻山走路近一点,他遇到过很多很多的困难,与狼搏斗过,也被狗咬过,还在崖畔上摔下去过。
  新中国成立后,韩起祥跨入了一个新的征程。1950年在陕西文代会上荣获第一名,后任西北曲艺改进会主任,仍住延安。1955年,韩起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调任西安。1958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协会第一副主席,成为全国的政协委员。在当时,一个没有上过学的民间盲艺人,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面锦旗,韩起祥的经历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韩起祥从事曲艺工作60余载,会唱100多部传统书,会弹170多种民间小调。创作新书词572部,他晚年不余遗力带徒弟,写体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曲艺工作。1989年8月,韩起祥在延安病逝,结束了自己坎坷但传奇的一生。 
  

(呼延岚婷 本报记者 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