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北防护林工程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过去的黄龙春季沙尘天气污染较为严重,狂风斯略,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通过三北工程的实施,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工程成效较为显著,对改善林区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造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黄龙县“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精心安排下,圆满完成了工程造林任务。截止目前“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100000亩,其中经济林31214.5亩,荒山造林68785.5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69%提高到现在的87%,林业产业迅速发展,面积较大、年产值超百万余元,创造了我县工程造林任务量最大、造林质量最高、成活率最好、经济效益乐观的历史新高潮。
一、过去的基本情况
过去全县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辖2镇11乡,5个居民委员会,110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元,人均产量972公斤,由于我县自然条件较差,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养殖业、林副产品为主。农作物种植以玉米为主,品种单一,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全县森林面积311万亩,草场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69%,林草覆盖率75.4%。(数字来源依据《黄龙县农村50年1949—1998》)
每到春季沙尘天气污染较为严重,狂风斯略,走到街上满嘴都是沙子,家里边浮沙一片,怎么打扫都打扫不静,就连喝的水颜色都是黄色的;走到街上,行人稀少,人们都躲到店里、家里不出来;特别是走到范家卓子、红石崖和界头庙等乡镇到处呈现的是一片光秃秃的山,让人有一种荒凉,凄惨的感觉,热别是走到界头庙与冯原交接的地方,放眼望去,豁然开朗,自己对身处的这一片土地没有丝毫的留恋,林区不像林区,县城不像县城,甚至有调走的念头。
二、工程实施以来的情况
全县辖4镇3乡3个社区服务中心,87个行政村,3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291人,劳动力26350人。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8.45人,是延安市人口密度最小的县份。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经济来源以农业、养殖业、林副产品为主。
国有林地总面积66145.1公顷,集体林总面积4725.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7684.3公顷;疏林地面积为576.5公顷;灌木林地面积为10025.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8718.7公顷;宜林地面积为3823.1公顷,无立木林地41.9公顷,森林覆盖率87%,林草覆盖率93.2%。
三、取得的成效
1、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一是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69%,提高到现在的87%,提高了18个百分点,年造林面积逐渐增加,造林步伐明显加快,蓄积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二是林地面积达到了105.69万亩,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成效显著,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和支柱性产业。农民人均年增资1000元左右。
2、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随着森林植被不断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据县水保站1998-2009年监测资料,实施“三北”工程以来,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1998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01.7km2,土壤浸蚀模数3750吨/km2年,土壤浸蚀量2631375吨,2009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77.7km2,土壤浸蚀模数3750吨/km2年,土壤浸蚀量1416375吨,11年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23.4km2,减少土壤流失量1170万t;二是促进了多样性。通过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特别是林下出现了一些耐阴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乔、灌、草结构比较合理,水保功能较强的林分;三是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和种群增加,多年不见的鸟类已经出现,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种群增多,说明有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3、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改善林区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蓄水、固土、保肥效益提高,粮农增产增效;二是有效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森林绿地的增加为空气提供大量洁净氧气,同时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极大的提高空气质量,并能减少温室气体,减少热效应,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人居质量。一部分职工转入护林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工程造林、育林给农民提供了一定劳动就业岗位,同时还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总之,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实现了
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工程成效较为显著,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林特资源是黄龙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振兴黄龙县区域经济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