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毫升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毫升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类体。
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者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 曾有报告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
如何预防
疫苗接种是防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目前由陕西省政府出资购买、免费在全省出血热重点区县接种的HFRS疫苗。涉及的重点区县包括:西安市的长安(含沣东新城)、周至、鄠邑、临潼、阎良、蓝田县;渭南市的临渭、华州、蒲城、大荔县;咸阳市的渭城、武功、兴平、乾县、泾阳;宝鸡市的扶风、眉县、陈仓、凤翔和岐山县。外出务工人员应借返乡探亲等时机接种疫苗。
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半年以上。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会使该人的本轮出血热要重新开始免疫。同时需要说明的是HFRS疫苗是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HFRS。
出血热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规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2、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
血液生化检查 1、尿素氮及肌酐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病情成正比。
2、电解质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3、二氧化碳结合力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特异性抗原、抗体和病原学检查
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在血清、尿沉渣细胞可查特异性抗原。
什么情况不适宜接种HFRS疫苗
抗生素过敏者;感冒、发烧、癫痫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都不适宜。另外,凡是出现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患慢性疾病者、过敏体质者慎用;注射免疫球蛋白者至少应间隔一个月以上接种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孟星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