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吃药了吗?”在不久的将来,医生或许无需再这样向患者询问每日的服药情况,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知晓。
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全球首种数字药物AbilifyMyCite,它由美国硅谷企业与日本大冢制药公司合作,在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Abilify(安律凡,学名为阿立哌唑)基础上进行研发,在内部植入了传感器,不仅可安全通过身体,还可与外部设备进行通讯,医护人员就此跟踪患者服药情况。
由此,继数字手段进入门诊、手术等医疗环节后,药品数字化时代也将来临。
什么是数字药片?
拿到首张上市“入场券”的数字药片AbilifyMyCite属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既可以用于精神分裂症等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的疾病,也可以用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和维持期的治疗。其“数字性”则在于药片内部植入了含有硅、镁、铜等材料构成的可摄入传感器,不含有电池和天线,仅有一粒盐的大小。
这个传感器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副主任王勇告诉记者,患者服药后,传感器接触到胃液才会被激活,随即向外部设备发出信号,上传包括心率、呼吸、身体角度、活动情况、睡眠模式等信息到手机APP,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相关体征数据。完成上述“使命”后,传感器会随着正常代谢排出患者体外,没有健康负担。
为什么研发数字药片?
王勇解释,目前大多数的常见精神疾病都是慢性复发性疾病,主要通过精神药物进行治疗,往往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生服药。“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服药依从性不佳,比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发病期常常认为自己没病而不愿服药,即使康复后,也可能会因过分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病耻感、缺乏疾病知识、配药不便等原因难以坚持服药,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或者复发,甚至迁延不愈。”
患者不按时吃药,或根本不吃药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很多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已经利用移动医疗模式进行了各种新的尝试,如用手机软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患者的诊后随访和服药提醒,或设计与手机软件绑定的数字化药盒提醒患者服药等。
王勇坦言,“以往我们只能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来确定其服药依从性,但药物浓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难以准确反映服药情况,且需要经常抽血,非常不便还容易引起患者反感。如今,使用方便、准确性高的数字药片问世,终于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数字药片百分百有效吗?
数字药片获准上市时明确规定:数字药片的最终信息可供患者在智能手机上查看,医护人员也可以即时收到这些数据,但只有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信息才能被转发给医护人员。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阴忆青博士认为,这样的做法过度强调了“隐私保护”问题。就医过程中,需要让医护人员知晓一些病情和诊疗信息,有限范围的知晓和大众传播是不同的,不恰当地强调隐私保护对患者并没有好处。这方面需要加强立法,依法、依规保护和传递患者隐私信息。“目前这个技术追踪服药情况的可靠性有待加强。除了精神疾病患者外,结核病、艾滋病患者未来或许也将获益。当然,数字药片技术为追踪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了新的途径,仍然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目前数字药片的推广仍存在一些问题。王勇认为,“目前大冢制药还未公布药品定价,但估计现阶段较高,大多数患者恐怕难以承受;其次,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日益增多,而精神科医师等资源严重不足,即便使用了数字药片,也难以对大多数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或许更需要家属和社区相关人员的关注;第三,的确对很多患者而言,这一方式或许带有控制和歧视成分,因此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心甘情愿配合治疗。”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