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我带着省科协几位同志前往安康市镇坪县进行扶贫帮困和工作调研。沿着弯道一路向南,车窗外秦巴深山的自然风光和28年前还是一样。看着这记忆中熟悉的景色,“一定要到钟宝去一趟”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我曾经在那里蹲点一年。
28年前(1985年),我在团省委任少年部副部长,为响应省委省级机关干部下乡蹲点的号召,机关选派九名同志到镇坪县蹲点。虽然之前当过知青,也有留校工作的基层经历,但是作为机关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我想自己依然有必要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继续锤炼,所以踊跃报名,最终和其他三位同志被选派到钟宝乡(现在叫钟宝镇)。
一年的时间里,通过与基层干部的共同工作,亲身感受山区人民的真实生活,不仅和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感,更为自己的人生写下难忘的一页。
艰苦的环境是最好的锻炼
钟宝镇位于陕西最南端,与湖北、重庆接壤,在大巴山的北麓,是典型的秦巴山区地形。那是1985年10月,从西安去镇坪,只能先坐一天火车到安康,住一宿,第二天一早乘坐中巴出发,在山里要跑七八个小时。当时的道路多是石子铺就的山路和土路,而且路上时有塌方和落石,车辆时走时停,到达钟宝已是下午。
此次蹲点主要有四项任务,即开展调查研究,扶贫包村,教育培训,协助乡政府做好相关工作。到钟宝后我们很快就开始走乡串户进行摸底调查。记得深秋的一天,我们要去南江河对岸的关庙村调研,来到河边才发现,简易的树干桥被几天前的一场暴雨冲走了,要过河就得赤脚趟水。十一月下旬的河水清澈见底,当地干部担心我受不了河水的冰冷,主动提出要背我过河。当时年轻的骨子里带着一种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不愿意给人留下一个娇气吃不了苦的印象。所以我一边说着没事儿没事儿,一边脱下鞋子挽起裤腿,踏入水中。冰冷的河水瞬间刺骨袭来,河底的乱石上腻着青苔,脚下又光滑又刺痛,让人站立不稳,幸亏旁边有人扶着才不至于跌倒。想到当地的老百姓也常这样趟水过河,心中体会到基层群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无形中坚定了自己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决心。
如今再去钟宝镇,进村的河道上已经架起了实用美观的吊桥,有河水的地方也都建起了各种方便的桥梁。然而,那段趟水过河的经历我还时常会想起,也给我带来一些思考:面对困难的时候,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踏进河水的勇气。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钟宝蹲点是我一次较长时间在陕南山区生活。整整一年在钟宝的时间里,吃点苦没什么,但缺少的是文化生活。因为没有电视,晚上我们常常搬着椅子去乡文化站,和当地群众一起看露天电影,或者去图书馆借几本旧书。农忙时节,当地干部都回家忙农活儿去了,乡政府的院子就会变得非常安静,为我们留下了较多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太阳正好时,我会带上收音机和书籍去河边洗衣服,边洗着衣服边听广播,衣服洗好了就晾在河边的大石头上,等衣服晾干时还可以翻几页书。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哗哗的河水,时隔多年,当时的场景依然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中。回想起钟宝的日子,既是一堂生动的群众工作课,也是一堂深刻的精神成长课。这一年的蹲点经历为我的人生平添了很多力量,教会我在困难面前要乐观面对。
走进群众得来的是最宝贵的财富
钟宝总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85%都是山地森林,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做入户调查走山路是家常便饭。每次去村子调研,至少要翻一座山。在路上,我们经常能遇见过往的山民,他们运送东西都靠肩挑背驼。当我们喘着气爬在山路上时,看到那些背着大袋土豆、玉米,健步如飞的老乡时,顿时也有了力量。长长的山路一天天走着,变成了我们亲近群众的通道,满身的疲惫也变成了收获的满足和喜悦。
陕南农村都有养狗的习俗,只要有生人来,老乡家的狗老远就叫闹了起来,让人进不得屋。进村入户多了,和老百姓熟了,我们也慢慢掌握了他们教的方法,到了家门口用当地的语调喊一声:“打狗咯
——”,屋里的人听到后就跑出来叫住自家的狗,接我们进屋。在老乡的家里,我们经常一边拉着话,一边走进内屋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看看缸里的粮食够不够吃、床上用的什么铺盖、家里有些什么家当。到了村干部家里,坐在一起讨论村子以后的发展,有时候也会留下和他们一起吃家常饭。冬天的时候,当地人有烤火、喝“转转茶”的习俗。每到一户人家,乡亲们总要招呼着我们“烤火”,我们蹲点工作队的同志和乡亲们一个挨着一个,围坐在“地龙”一圈,烤着火说着话喝着“转转茶”。一个满是茶垢的乌黑的茶缸子,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在大家的手心里一圈一圈传递着,乡情民俗也就这样烂熟于心。
离开钟宝后,“打狗咯——”这声朴实的吆喝,大家共用的转转茶缸子仍然记忆犹新。我常常问自己,怎样才能掌握基层真实情况,什么是和老百姓心贴心,答案就是伏下身子,走进老百姓的家,体验老百姓的生活,看他们怎么过,听他们怎么说,帮他们怎么做。这些深厚的情感和扎实的付出才是我们和群众之间最结实的纽带。
群众的认可是最大的收获
当年的镇坪县,由于地处秦巴山区,土地贫瘠,农作物以土豆和玉米为主,老乡们的商品意识不强,加上道路不畅通,没有工业支撑,当地经济水平与关中地区相差较大,基本每年都靠政府救济。虽然生活贫困,但陕南人淳朴友善的个性却从未改变,尤其是农村妇女,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尽管不富裕,总会热情地给你张罗这张罗那,烤透的土豆,家酿的包谷酒,灶火上的腊肉,瓷罐里腌制的各种酸菜等等,家里好吃的都要给你端出来。她们勤劳能干,顶起了家里的半边天。男人们主外,女人在家需要照顾孩子,打猪草,耕种自留地,还需要做所有的家务。就此现象,我专门做了调研,撰写了一篇《陕南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调研报告。这个报告受到了县上的重视,并被有关媒体刊用。
作为团省委少年部的负责人,了解山区青少年生活,开展基层团组织建设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记得当时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在钟宝中心小学和小学生们一起上课,一起搞活动。那些可爱的小同学对我这个省城来的人十分新鲜和喜爱,叫我“城里来的老师”。我们承担乡上的工作到村子里入户调查时,有时候正好进了哪个小同学的家,他们认出我后,心里亲的很,忙着把家里的核桃、柿子等最好吃的东西塞给我。有时候在乡间小路上碰到小同学,他们总是热情地招呼我,临走时总要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好生走——”。钟宝地处秦巴山区,这里的孩子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就是读书。所以在小学上课时,在从孩子那儿了解乡情民情的同时,我尽量把山外的世界告诉他们,希望为他们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期盼他们能有一天飞出大山,看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离开钟宝后,我还偶尔收到孩子们给我写的信,一些孩子升上中学后加入了共青团。他们说,对于共青团的第一印象就是从我这儿获得的。我一直认为,少年时代的际遇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也一直希望当年我们这些从“外面”来的人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
次年春天的一个假日,在镇坪县三个乡蹲点的九名同志相约去爬鸡心岭。我们用了七八个小时终于爬到山顶,“走上鸡心岭,一脚踏三省”,登顶眺望,放眼四周,顿时让人觉得天高地阔。我们畅谈着蹲点的感受和收获,交流着各自的工作设想,心中充满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如今,我们九人大都走上了厅级领导岗位,偶然相遇,必然还会提到那难忘的镇坪岁月。
一年的蹲点时间在经历时很漫长,回首时却发现在人的一生中如此短暂。这短短的一年,辛苦又充实,有远离城市远离家人的寂寞,又有融入群众融入生活的愉悦,这种愉悦厚重又深沉。钟宝的一年已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它时常提醒我要注重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要到困难的环境中认识社会、提高自己,这些为我之后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基础。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年的蹲点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机关年轻干部应该自觉到艰苦的地方、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才能接受磨砺与考验,这样的过程不仅是与基层群众情感的交融,也是享用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