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花椒、种核桃,写标语、出板报。这就是被评为潼关县秦东镇最美致富能手的寺角营村农民张志智每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张家住该村荒移四组,家里3口人,由于儿媳妇患有精神疾病,儿子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里的生活重担就全压在了这个69岁老人的身上。
“不等不靠,自强自立自信,依靠政策,相信科学,勤奋努力,就能脱贫致富”,张志智对生活充满希望。
他告诉记者,做人要有志气,不能光靠国家帮,自己不动。虽然69岁了,但自己觉得身体还硬朗着呢!为了使这个残缺的家尽快脱贫致富,他积极找儿子谈心、开导、劝说。终于,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党的扶贫政策感召下,儿子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经常给家寄钱寄物、问这问那。张志智利用在网上学习的知识搞起了立体种植,上面栽核桃、花椒,树下种牡丹、白术,合理利用了土地,增加了收入,省时、省力。驻村第一书记知道他有些文化、字写得好,就积极联系他给村上刷墙体、写标语、搞宣传,这样,张志智多了一份工作和收入。去年,他加入了合作社,并担任会计,在村上致富能人的带领和帮扶下,他家的日子也慢慢的好转了起来。
谈起现在的生活,老张说:“过去一年收入,连看病吃药也不够。现在好了,政府给配套的2万元股份,每年就能从光伏发电、猪场和软籽石榴产业上拿到分红6200多元,加上果树的收入,每年能有13000块钱的收入,早早就实现了脱贫,这也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呀!”
像张志智这样“人穷志不短”,在政府的帮扶下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挑战贫困、成功脱贫的事例在秦东镇以及潼关县比比皆是。潼关县秦东镇党委书记陈永笛说:“镇上利用每个月的党建扶贫日开展最美帮扶干部和最美脱贫致富能手评选活动,并将结果广为宣传。”
实施产业扶贫是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最有效的手段,也对精准扶贫,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宏伟目标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今年4月,在该县物资行业办担任纪检组长的女干部李倩来到瀵兴村担任第一书记。
工业没基础,商业无积淀,瀵兴农民要脱贫致富,出路到底在哪里?
李倩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有着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见解。她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才是斩断穷根之源。来到瀵兴后,她不断地走访、调研和考察,提出了发展草莓和芹菜两个产业,以“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引领瀵兴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发展产业没有钱,怎么办?为了打消群众疑虑,实施产业带动,李倩自掏腰包垫付4万元为村里建起了大棚,建立10亩绿色蔬菜基地,并套养了1000只土鸡。在她带动下,该村先后建立了留果、下汾井和上汾井三个果蔬扶贫产业基地,为瀵兴村的发展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动力和积极性。现在的果蔬基地,已然成为一个集生产、销售、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目前,该产业可以托管全村64户贫困户,年底保底分红1000元,加上其他各类扶持项目,确保每户分红达到3000元以上,李倩也被评为2017年的“渭南标杆”。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这样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既解决了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增强了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的造血功能。12月18日,潼关县县长严晓慧在“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
据了解,潼关县有1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93户5718人。近年来,该县脱贫攻坚工作就是遵循这样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培育、扶持了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主导产业,引导各类资源流向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每个贫困村、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产业发展项目,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为贫困群众描绘出了脱贫致富的美好蓝图。去年该县脱贫581户1947人,退出贫困村7个。今年,退出贫困村3个,脱贫720户2388人,明年就要全力实现整县脱贫。
(本报记者 赵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