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引领农业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编者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陕西20.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活着3793万人,这所有的功劳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本报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省级科普媒体,自然少不了对农业的关注。
  一个好的政策不仅可以带动农民致富,更能带动人们通往致富路上的积极性。而农业信息则作为传递致富经,可以有效直观的为他人在致富路上提供参考与借鉴。今年以来,本报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及时宣传国家农业政策,有效传递致富信息为农业转换经济加快步伐。
  每一年,新品种、新技术的诞生,都是为了满足当下环境的需要,它们不仅仅是对原品种生理缺陷上的一种突破,更是对农业科技发展上的一种创新。在适应消费者需要的同时,有效的为种植者带动创收与增收。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分享与交流。今年是农高会的第二十四届,本报通过三个专版以及成果的系列报道,向广大读者展示省农技协、合作社是如何通过农业的发展走上致富路。
  有没有觉得,农业就是我们通往致富之门的钥匙,只要了解它、运用它、推广它我们就可以用这把“财富的钥匙”打开那扇财富之门。
 
  农业政策与信息

  农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频频发布相关惠农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政策是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只有了解政策的走向,才能够准确把握农业发展脉络。
  2017年2月7日,本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为题,解读了中央一号文件六大要点: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2017年10月20日,本报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相关政策。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健康快速发展。它对有效服务“三农”、沟通富农信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7年2月14日,本报以我省智慧农机指挥平台启动为题,报道了我省智慧农机指挥平台在西安启动。据了解,今后在农忙时节,农民也可以实现“一键叫车”了。有了这个平台,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在春耕、三夏、双抢、三秋期间可利用电脑或手机APP报送各地的农机作业进度。依托机载智能终端,以深松作业为切入点,可实时掌握作业农机的位置信息、作业状态、作业轨迹、作业图片以及作业效果,实现农机作业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及可视化和数字化管理。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全国农机手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2017年12月1日,本报以种植业需要完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体系——首届种植业综合服务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为题,内容提及如何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种植业综合服务产业升级等问题。
  新品种、新技术
  新品种 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就是为了在品质方面有所突破;就是为了在产量方面有所创新;就是为了在增收方面有所超越。
  粮食作物方面,本报2017年6月2日报道了小麦新品种“西农658”,该品种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旱、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好。适宜在亩产400-600公斤地力水平的陕西关中灌区与关中灌区生态条件相当的地区种植,平均亩产492.5公斤,最高亩产可达600公斤。
  经济作物方面,2017年2月7日,报道了新品种菠菜星火166,据了解星火166为一代杂交种,生长速度中等,适应性广,各地秋、冬、春季节的不同设施下皆可种植;卵圆叶,深绿,油亮醒目的光泽度;直立性佳,柔韧性好,易采收易扎捆,品相极佳;抗霜霉病(1-11,13号生理小种)。
  新技术 农业新技术的研发,直接决定农业发展的导向,直接决定农作物品质的优良,直接决定农户是否脱贫致富。为此,本报以新闻消息、科普技术稿件的形式刊登上百余篇。
  随着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崛起和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农业生产高投入和高度集约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大棚土壤的酸化进程明显加快。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当前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酸化土壤改良技术推广对恢复与提高酸性土壤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17年10月10日,本报以菜地施用石灰改良措施为题,向广大读者科普农技知识。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水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水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水资源的紧张不仅仅影响生产本身,而且直接关系到由生产能力引致的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问题。农业是一个用水大户。中国农产品70%水来自灌溉农田。水资源的紧缺,必须要求农业对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为此,本报2017年6月16日,以我国农业节水技术为标题,科普耕地整理节水技术、减免耕保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生物、化学制剂保水技术、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保水技术等。
  农业论坛
  一年当中,农高会、西部农博会、黄芪产业高峰论坛、海红果产业高峰论坛等各种农业方面的成果会接连不断,作为省级媒体的我们自然是少不了关注。其中杨凌农高会作为陕西省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盛会,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全国“5A”级农业展会和四大科技展会之一。每年农高会的召开也是向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辐射平台、涉农项目投资洽谈平台、农业信息汇集与扩散平台、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交易平台的多功能作用,不断提升办会层次和水平,提高国际化程度,在参展参会规模、科技含量、展示效果、交易额度、辐射效应、信息交流、组织服务、影响力和权威性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真正成为"国家主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及产品博览与交易盛会。今年本报以多个专版专题介绍农高会,多篇消息报道农高会取得的成就。
  活动前,我们通过专版重点介绍了陕西省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专题展”,同时,我们还介绍了2017年杨凌农高会的四大亮点;杨凌农高会期间将交通分流;杨凌农高会获国际展会认证等。
  活动时,本报通过专版分别以“借兔还兔”循环发展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服务;“3+”模式永久性的帮“贫困户”摘掉穷帽子;收一半赊一半八千投入回报四万;产、供、销一条龙成为产业脱贫的“药”方;“太白七药”非七药;别看我们小,我们追求高;红肉苹果——红色之爱;听音乐、喝泉水的“特种野猪”;“金”米粒的前身今世;“开口说话”的农产品二维码为小标题重点介绍了我省10家具有特色的农技协是如何带领农民们脱贫致富。
  活动后,本报又重点报道了我省通过本次农高会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例如,农高会发布最新科技成果及专利2369项;榆阳区签约揽金16.6亿;横山签约4项目引资12亿等,通过介绍本次农高会,来体现农业的发展对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