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协党组中心组学习十九大精神
莲湖区科协宣讲十九大精神进企业
本报全国科普日专刊
陕西全国科普日主场科普体验活动
本报米脂报友联谊会组织志愿者队伍赴子洲县救助
不辞辛苦的消防官兵们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马钦林高级农艺师在旬邑县城关镇大棚内指导
百名专家走基层培训活动正在表彰优秀学员 2017年对于陕西科技报社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一年是砥砺奋进的一年;是追赶超越的一年;是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一年;是深入宣传科技、科普、科协工作的一年;是用科学服务民生的一年;是用科技改变生活的一年。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积极为科协工作发声
党的十九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一次大会,为充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我省科技类专业报纸,本报建立了喜迎十九大、十九大在三秦、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省科协系统在行动等专栏,不仅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也充分展示了省、市、县科协系统将十九大精神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努力谱写科普工作新篇章的感人事迹。
主动参与全国科普日 普及科技共享新概念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本报采编专刊,通过小小发明家奇思妙想多、共享经济潮增添新乐趣、关注生命医学护航幸福家庭、陕西绿色农产品电商助你享口福、面对科技诈骗教你见招拆招、谣言止于智者科学去伪存真主题,向公众盘点不靠谱的科学谣言,阐述科学原理,倡导科学健康生活。主场活动上,报社还展示陕西特色农产品,展示绿色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让公众体验农业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水灾无情人有情 为榆林水灾伸援手
2017年7月26日,榆林子洲县、米脂县、横山县、佳县、吴堡县均降大雨。受强降水影响,多个站出现洪峰,其中大理河青阳岔站出现1840立方米每秒洪峰,为建站以来最大洪水;小理河李家河站出现997立方米每秒洪峰,无定河丁家沟站出现1600立方米每秒洪峰,均为1994年以来最大洪水。本报多名记者在第一时间,亲身赶往灾区现场进行救援。后期连续报道反应灾区实际情况,主动联系社会上各个企业单位共同为灾区捐献救灾物资出自己的一份力。
百名科技专家下基层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扶贫到脱贫,帮助我省贫困地区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是本报的责任,在省科协、省扶贫办的带领下,报社联合陕西继续教育大学在全省49个贫困县,以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技能、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方面,开展了百名科技专家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系列培训活动,成效显著。
西安年货会 “科技优品”年货受宠
2017陕西省新春年货购物节(西安)会场暨第15届西安年货会上,报社主办的“科技优品”入驻,展销的20多种年货,如奶油草莓、无公害蔬菜、黑猪肉蒸碗、野生猕猴桃、华州山药、土鸡蛋等。这些都是高端品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均来自全国各地绿色生态区,由各类专业合作社提供,通过年货会展销活动,打响了陕西特色高效优质农业品牌,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让陕西的农业品牌亮起来、广大农民富起来。
打造科普研学之旅 开启动态科普新模式
西城高铁开通后,本报抓住交通利好消息,深入四川省,对大熊猫繁殖研育基地、郭沫若故居、古蜀嘉州乌木文化博览苑、夹江造纸博物馆、铁道兵博物馆等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川陕两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制定了以科普为主要目的,让青少年能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的青少年科普研学之旅线路。2017年,报社提出打造“动态科普”模式,已制定了具有陕西特色文化的科普研学线路,并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下一步,本报将发起“全国青少年科普研学联盟”,将青少年科普游品牌化。
科普教育从小抓起 青少年科普活动精彩不断
报社联合袁林天儿童口腔医院举办了“小小牙医”体验营活动,让小朋友体验牙医职业的同时,成为家庭牙齿的小卫士。为加强青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报社结合国庆宣传,举办了第二届“我心中的祖国”创意绘画涂鸦大赛,以画传情,以画励志,为祖国母亲献礼,受到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征集到参赛作品1600余幅。“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世界上有鲜花、有爱,但是也会有大灰狼。这两个教育不能偏颇,既要有爱心教育也要有防范教育……”报社特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在陕西科技馆为来自百余所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及老师带来了一场实用、生动的幼儿安全教育讲座。
紧抓五大人群 利用直播传播科普知识
为适应现代公众需求,本报与陕西省营养学会、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梦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在一直播平台,以《专家带你吃樱桃》为主题,进行首次科普直播,据统计,直播当天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峰值为10.8万人,截至目前点击量已达155万。同时,报社还在线直播了王大伟幼儿安全教育、第二届“我心中的祖国”创意绘画涂鸦大赛、快乐足球公益活动、走进交大3D打印实验室、多肉小镇之旅等活动。
紧跟社会热点 科学解读生活
冬季,污浊的空气、极低的能见度。雾霾,逐渐成了我们生活的头号大敌。2017年元月本报专题系列报道“拒绝
通过雾霾里的中国、中科院地环所对我国雾霾成因最新解读、造成雾霾的真正“凶手”到底是谁、身陷“霾”伏,你对霾了解多少、雾霾的危害有哪些、雾霾又来了,我们怎样做、雾霾为何频频袭击关中,怎么办、雾霾何时不再来、雾霾天空气净化器有用吗、看看这些消霾科技利器、告别“春节霾”还有多远等多方面报道,为群众科普雾霾相关知识,消除大家对雾霾恐慌,科学防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