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17年中国教育十大事件





  2017年是中国教育发展迅速的一年,是教育行业不断变革的一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我国近期教育改革发展有了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3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要达到90%;6月,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在上海、浙江平稳落地;9月,“双一流”建设公布了名单;……
  一桩桩、一件件,都与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息息相关。

 
  1、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
  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在素质教育领域,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文化修养类实践活动,以及研学旅行夏令营都有规模化扩张的趋势;在基础教育领域,小班化教学、“选课制”、“走班制”,以及与国际港澳交流的相关活动都获得了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双证书”制度,则是给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添了一把火。 
  2、全民热议“双一流”
  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是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大事。
  9月,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建设学科点465个。这份名单是否合理,“双一流”以后怎么发展等都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3、高校“双创”持续升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近这几年逐渐深入人心。在年轻人中,“双创”具有动人的魅力。不少在校大学生们逐渐成为了“创客”中的生力军。
  2月16日,教育部首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
  将“双创”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认可学生的创业成绩,允许以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来置换学分等政策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落实,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将学生们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为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们更加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创业创新的活动中去,将创新的成果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4、浙沪新高考试点迎来首届毕业生
  2017年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排头兵——浙江和上海的首届毕业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浙江、上海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主要着重点在于实行“3+3”科目组合,取消文理分科和批次录取,将学考成绩纳入高考等。其目的在于扩大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增加高考录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浙江采用7科选3科,上海采用6科选3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2017年浙沪两地取消录取批次和基于专业填报志愿的模式扩大了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权。 
  5、“新工科”横空出世
  2月18日,一场关于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探讨了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自此,“新工科”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并瞬间成为热门词,此前在复旦召开的研讨会更是被置于极为尊崇的地位,被坊间称为“复旦共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教育界又形成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6、西湖大学成立引发关注
  今年9月,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就已成为西湖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录取学生正式入学。11月17日,浙江大学发布了《浙江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2018年招生简章》,显示2018年,西湖高等研究院将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在公开演讲中透露西湖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已进入快车道,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按照规划,西湖大学有望于2018年正式成立,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预计比肩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它究竟会不会像早年特立独行的南方科技大学一样困难重重?还是真能成长为斯坦福、耶鲁那样的体制外名校?新的一年拭目以待。 
  7、弘扬“工匠精神”成主流声音
  2月1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对于职业教育的强调早在2014年就已提出。这一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近几年,国家逐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多样化制造人才。到2017年,随着“工匠精神”的反复强调,和“大国工匠”的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也被推到了一个快速发展、全民认可的阶段。
  职业教育是国家分层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时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成为潮流也在情理之中。 
  8、AI+教育成“风口”
  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被认为是将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行业之一。
  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相继公布人工智能的推进计划,AI+教育已经成为新风口,并引发激烈角逐。有一种声音认为,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用机器替代老师。比如,文本的批改、简单地答疑、作业的修改将实现自动化。老师对学生的服务,包括交流、缴费这些行为完全可以自动化,有60%的工作可以被替代。
  不少投资人认为,教育行业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将由服务性行业变为信息化产业。趁着AI+教育的东风,不少与之相关的创业公司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反复强调
  2017年被教育部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这一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提到了备受重视的高度。
  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实施纲要》被认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等方面,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无缝对接。 
  10、民办教育迎来发展契机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修改后的《民促法》对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扩大了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形式,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了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纳入教师的管理范围,并在教育领域明确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分类管理。
  根据《民促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只能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高中和高校则可以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或“营利性”民办学校。两种性质的民办学校将享受不同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配套政策优惠。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