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12日,世界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与网民互动。
NASA的“洞察”号探测器将监听火星地震
全球正式获批的首款CAR-T细胞疗法,它能否点燃癌症可能被治愈的希望之光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在介绍量子计算的研究成果
“寻血猎犬”火箭动力汽车 2017年,诸多创新在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些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未来场景,已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2018年,会有哪些技术突破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让我们期待呢? 人工智能 润物细无声
2017年堪称“人工智能年”。2018年会怎样?专家预言,得益于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还将加速进化,“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亿贝公司计算机视觉首席科学家鲁滨逊·皮拉穆图说,将会有越来越多智能手机能运行深度神经网络,家用机器人价格也会更实惠。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则预计,算法将会在2018年改变全球数十亿人的行为;到2019年,几乎40%的企业将使用聊天机器人参与处理商务。
人工智能领域著名专家李飞飞认为,人工智能已到了产业应用的“历史时刻”,未来潜力巨大。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将优化整个生产,推动机器人智能制造发展;在资源和环境领域,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视觉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人工智能还将推动自动驾驶日趋产业化。谷歌母公司“字母表”旗下的“出行新方式”(Waymo)公司最近实现了完全无人干预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并开始自动驾驶出租车试运营。
不过,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属“弱人工智能”,仅能在某些特殊领域施展计算能力,与真正的人类智力还有较大差距。
量子计算 群雄逐鹿起
2018年,量子计算能力的竞争将拉开“群雄逐鹿”大幕。其中一个悬念就是谁能率先突破50量子位的“量子霸权”标志。
“量子霸权”指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超过传统计算机,实现相对于传统计算机的“霸权”。有观点认为,50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就能实现“量子霸权”。
2017年年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宣布成功研制一款50量子位处理器原型,并与三星、摩根大通等公司建立量子计算合作,有望在2021年前推出首个在金融领域的量子计算应用。
而量子计算的另一领先者——谷歌正在开发有49个量子位的机器,英特尔和微软在该领域也持续加大投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与陆朝阳课题组也在向相关目标努力,他们于2017年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传统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潘建伟认为中国的量子计算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阿里云量子技术首席科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施尧耘也对2018年实现“量子霸权”表示乐观,但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量子霸权”可能会误导一些科学家,这不应是最终目标,真正的检验标准应是量子计算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月球 揽月又摘星
2018年,清冷的月球将“热闹”异常。
中国将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和探测器,实现地球与月球背面的通信,并探测月球背面区域;美国私人企业“月球捷运公司”计划发射探月着陆器,有望成为首个成功探月的私企;印度计划实施“月船2号”探测器登月任务,有望成为又一个登陆月球的国家;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也计划开启商业太空旅行项目,帮助两名太空游客绕月飞行……
同时,人类前往其他行星的探索之旅也将继续。
生物医药 更上一层楼
新的一年,生命科学也将持续升温,为重病难病提供全新治疗方案。
在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尤其是CRISPR推动下,新型基因疗法将加速迈向临床应用。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迄今已开展约2400种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
在美国,2017年已有三种基因疗法获批准上市,其中两种治疗癌症,一种治疗遗传病,这为2018年基因疗法市场的升温拉开序幕。正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所说,基因疗法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将成为治疗甚至治愈许多重病难病的支柱。
中国科学家也已开展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预测,试验有望于2018年收官。
业内人士还预言,基因编辑与免疫疗法结合治疗癌症,短期内有望进入临床应用。2017年,美药管局已批准两款基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CAT-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上市,让科学界对免疫细胞疗法信心大振。全球目前约有60家公司在开发治疗癌症的CAR-T疗法,它们中很多都将于2018年获批上市。
暗物质 追寻将继续
在2018年,有两个不同的实验将有望加深我们对于暗物质的理解,它们分别是坐落在意大利的XENON实验和中国的PandaX实验。对暗物质粒子的搜寻工作极端困难,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都在艰难向前推进。
意大利的XENON实验使用大量的液态氙作为原料,而中国的PandaX则位于中国四川锦屏山的地下,是目前埋深最深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其目标是搜寻“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这种粒子被理论物理学界认为有可能就是暗物质粒子的真身。每一年,我们都在朝着揭开暗物质真相面纱的方向前进,2018年也不例外。
探索早期宇宙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在2018年继续运行,探寻宇宙大爆炸之后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科学家们仍在探讨在宇宙诞生的第一秒,第一分钟,第一小时,第一天,宇宙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物质是如何在宇宙中出现的?我们此前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在2018年,我们期待更多新发现。
商业航天竞争加剧
商业太空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FalconHeavy)将于2018年1月进行测试。一旦首射成功,这个巨大的火箭将夺下“现役运载火箭之王”的桂冠,直到NASA的“巨无霸”——太空发射系统(SLS)正式服役。“猎鹰”重型火箭可将重达57公吨的物品送入太空,这将使SpaceX进入新的卫星发射市场,将卫星、太阳帆飞船及游客送入太空。
此外,私人公司也可能朝着将人送往国际空间站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