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集体闺女”的时代印记
省政协常委 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呼燕
  2014年夏天,因为要安排省科协干部职工参观“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展览,我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无意间,一段文字出现在我的眼里“斯诺夫人的秘书雪莲随斯诺夫人访华后,写了关于西安市卫校‘集体闺女’的事迹报道,宣传中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年轻一代的精神文明,引起了强烈反响”。伴随着“集体闺女”这个尘封多年的熟悉的字眼,30年多前的往事慢慢复苏,一段关于青春、关于爱心、关于奉献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不满22岁的我刚从西安市卫生学校毕业,并留校到校团委工作。经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复学、留校,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生活倍感珍惜,心中充满了热情和力量。在我担任校团委专职副书记后不久,迎来了这件在我生命中影响深远的事件。
  1981年11月30日的《西安晚报》刊登了一位读者来信,75岁的王曾吾和老伴都患有疾病,而且无儿无女,情急之下,向《西安晚报》发出了求助信,希望“引”来一个闺女。老人的求女信受到了西安市卫生学校领导的注意,当时,全社会正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了解到老两口就居住在学校附近,校党委决定想办法帮助两位老人。
  当时我刚开始兼任新入学的护理172班的班主任,考虑到这些学生将来要走上医护工作岗位,如果能让学生们照料老人,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学校“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开展,还可以通过实践练兵,培养这些未来医护工作者的医德医风。于是提议由校团委组织,在全校学生中发出号召,组织大家践行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帮助两位老人。
  在学校的号召下,全校学生踊跃报名,数百名学生都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学生们已经动员起来了,怎么把大家组织好,让同学们在不耽误课程学习的同时,有序有效地为老人做好服务,而且能长久坚持下去,校团委下了一番功夫。我们组织大会小会,和学校各个部门不断研究讨论,也和各班的班主任们一次次地探讨交流落实细节。最后,我们把报名的六百多名学生按照班级进行分组、排序,保证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有人上门照顾老人。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把他当成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知道,这件事要付出行动并坚持下来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勇气和担当。同时也坚信,只要组织好,学校和师生就能够把这件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履行下去。王曾吾老两口无儿无女,让学生们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去轮流照顾他们,让老人享受到有儿有女的天伦之乐,我们给这支以女学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起了个亲切的名字——“集体闺女”,并且专门为老人举办了认亲仪式。
  当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校团委每到月末都要排出下个月的值班班级,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既要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好在此项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各个班级的大力支持。这些“闺女们”虽然只有十几岁,在父母眼中还只是没长大的孩子,但他们有着最朴实善良的心肠和最本真纯净的情怀。女生们给老人洗脸梳头、洗衣做饭等一应事务细心周到,为数不多的男生担水、扫地、打煤球手脚勤快,大家还发挥专业特长,经常为老人做护理按摩。在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的生活中,学生们之间有了某种亲人般的默契,她们像亲生儿女一样照料着老人的日常起居,在付出艰辛的同时也享受着内心成长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因为是班主任的缘故,172班的学生们对老人格外上心,在全校做的最好,一些重大节日,往往都是我们班的学生主动提出来值守,晚上还时常住在老人家中陪护。记得1982年除夕当天,适逢我们172班团支部书记魏凤英和姚延英等几位同学陪老人过年,大家打扫卫生、贴春联,包饺子,时任西安市市长的张铁民同志去探望老人时,看到了这一幕非常感动,当场表扬了同学们。西安市卫生学校600多名学生自愿集体当老人“闺女”的行动被当时《人民日报》驻陕记者孟西安(后担任人民日报社驻陕西记者站站长)和《西安晚报》记者张毅(现为新华社资深记者)进行了报道。《助人为乐,班班相传市卫校六百同学当“集体闺女”》的新闻见诸报端,后经过新华社报道,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羊城晚报》等全国的十多家报纸转载。当时南方有家报纸的记者看到消息后,为了求证,特意在春节期间跑到西安,记者没给任何人打招呼,一大早径直打听到老人家,敲开门来,迎面就看见了住在老人家的学生们,亲眼目睹了“集体闺女”的事迹。
  当时也有人问起,学生们这样放弃节假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去陪护没有血亲关系的老人,家长们难道没有意见吗。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的学生,她们说,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做好事善事,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想方设法支持孩子。当时,全社会都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集体闺女”的事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西安市许多市民和外地年轻人闻讯后,也相继加入到帮扶老人的队伍。其中,一位新疆的青年来信表示:“我本来不安心边疆工作,知道这件事后,自愧落后于时代了。今后只有奋发前进,为人民服务,才配作八十年代的青年。”时任省委书记马文瑞和西安市委书记何承华专程到学校视察,对“集体闺女”给予高度评价。马书记把“集体闺女”称为“集体雷锋”,并号召全省青少年学生向“集体闺女”学习。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鹏程、斯诺夫人秘书雪莲女士等许多领导和知名人士纷纷来西安市卫生学校,看望“集体闺女”,赞扬他们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集体闺女”成为八十年代青年风尚的引领者。
  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多个医院、学校和部队单位邀请“集体闺女”去做事迹报告。我带着学生相继到西安市中心医院、市二院、陕师大、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法学院等单位介绍“集体闺女”的事迹。在整理提炼事迹的过程中,心灵一次次得到净化,我们最初引导学生助老帮困的朴素情怀,在长期的坚守中不断得到升华,逐步成长为卫校职业精神教育的载体。做好“集体闺女”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们最生动的职业精神培训课,而且贯穿到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的全过程,卫校学生成为当时年轻一代投身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集体闺女”真诚无私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热切回应,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红旗单位”荣誉称号。各级团委、妇联也都对“集体闺女”进行了表彰。我也因积极组织参与此项志愿活动被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代表,光荣地出席共青团全国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王兆国、胡锦涛等领导人的接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还专程到陕西代表团看望了参会代表。后来,一茬又一茬的“集体闺女”相继走上了医护工作岗位,一些学生因为在“集体闺女”中成绩突出,毕业后被西安的大医院选中,三年多后,我也因此被作为优秀团干部调入团省委机关工作。
  “集体闺女”扶助老人的行动在西安市卫生学校一直没有间断,我调离学校后,一直还在传承,直到老人们离世。如今,魏凤英、姚延英这些当年的“闺女们”依然忙碌在医护工作岗位上,我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也了解到,她们始终保持着作为“集体闺女”时的爱心和责任心,多次受到行业系统的表彰奖励。我想这与她们学生时期所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我自己也因为“集体闺女”的锻炼,上好了步入社会的第一课。
  时隔多年,回想起来,“集体闺女”给予我的,依然是温暖、勇气和力量。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集体闺女”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关爱和支持,为什么能够感染那么多人,为什么能够唤起社会的广泛共鸣。我想,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精神,这种助人为乐、扶贫济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形成了社会向心力,影响并感召着社会大众。在当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满足和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方向,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这种根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从个体讲,是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是正能量,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了这样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就会保持正确的方向,就会拥有不竭的动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