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花馍,蒸出来的民间艺术







  2月5日,西安市会展中心举行的大型年货会上,精巧瑰丽的关中面花引来了购买年货市民的围观,面花俗称“花馍”,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流传甚广。面花既是走亲访友的互赠礼品,也是庙会祭祀的供品,更是带有浓浓乡土风情的艺术奇葩。如今花馍更多的是当作艺术品在重要节日或民俗活动中展出。但是,你真的了解花馍吗?接下来,就让作为陕西人的我们一探究竟吧。
  
花馍文化
  花馍,是流传在陕西关中民间的传统风俗礼馍,经历几千年历史岁月,贯穿历代人生风俗礼仪中。在我国山西西部、甘肃东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一带,都盛行这种风俗礼馍。它不仅以制作精巧、造型丰富而著称,还是严肃庄重的礼仪面食,具有观赏价值,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艺术品,所以能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陕西花馍,也叫“礼馍”,“面塑”或“捏面花”,它是用面捏成的民间工艺品,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朵奇葩,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以面食为主的中原以北地区,渗透在民俗礼仪和民俗节日中。民间“花馍”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吐鲁番唐代阿斯塔纳古墓群中曾出土了用面捏塑的男佣、女佣和小猪。虽是殉葬品,但充分说明唐代就已出现用面粉做成的各种食品玩具造型了。
  在地处八百里的秦川,逢年过节都要蒸制花馍。被誉为“面花之乡”的华县、合阳县等地,村村户户的普通百姓家都能做一手漂亮美观的“花馍”。华县农村女儿出嫁娘家送的“大谷卷”花馍恰是由虎头、龙身、鱼尾巧妙而完美地组为一体,十分生动壮观,形在像与不像之间变化,活龙虎现。澄城县过春节要蒸双鱼、双鸡的坠灯馍、虎馍、枣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县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习俗。西府岐山县民间“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风俗。合阳县洽川清明节娘给第一年出嫁的女儿要送“娃女”面花。子洲县在寒食、清明时节,有捏面花的习俗。不但将“子洲面花”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连续举办面花大赛,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做花馍,也是“比巧巧”形式之一,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每年清明节时,来到炎黄子孙的敬祖圣地,轩辕黄帝陵,凭吊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时,我们便可欣赏到各地群众精心制作的千姿百态的面花艺术,做得讲究、丰富,寄托了黄帝后裔的悠悠古情。
  制作方法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花馍寓意
  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大多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要蒸各种造型、花色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则以“回馍”的方式表达谢意。如春节蒸大馒头、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早在男女青年初订秦晋之好时,男方就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自家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也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征。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老虎馄饨”:一对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的坐虎,这是丈母娘送给未来女婿的礼物,表达了她对未来女婿勇武能干的期许。
  花馍的花饰又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亨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这些祈求幸福的信物,均由我们平时容易吃到的最普通的麦面馒头精工制成。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孟星晨 整理)

  链接:
  子洲面花文化知多少
  在子洲,面花又称子推馍,是为祭奠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为躲避迫害逃到白狄国(今子洲县淮宁河流域,古称重耳川),并在此地发展农耕,后在随从介子推等人的辅佐下重归故里,成就霸业。晋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逼迫介子推出来受赏,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2013年9月“子洲面花”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子洲县还成功举办过两届面花大赛。2016年,有6支参赛队共64名选手,主要来自榆林各县区;2017年增加到14支代表队97人参赛,来自不同地域。据了解,此次大赛特等奖面花作品拍卖出8.8万元高价。

(本报记者 张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