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饺子
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为啥在春节吃饺子 在陕西,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为什么春节要吃饺子?首先,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过春节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是对新年的各种期盼。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包住财富,“招财进宝”。农历正月初一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陕西人不仅逢年过节吃饺子,迎客待友,送别,回家,总要包顿饺子吃。出门吃饺子是盼团圆的意思,取平安团圆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归来之意。
除夕包饺子的象征意义
饺子大年三十包饺子,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等。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等。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规定。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秸秆或芝麻秸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
饺子的花样越来越多
用饺子来做宴席,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啦!当时,都城长安是唐朝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太平盛世之中,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唐代长安城里盛行一种高等级的宴席,叫做“烧尾宴”,这是朝廷大臣官位提升后,进献给皇帝的丰盛的大餐。唐代保存到今天的“烧尾宴”的食单里面,就发现有一道叫做“二十四气馄饨”,就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来包成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的饺子。
在现代,饺子宴最早出现的地方也是西安。最初由108种饺子组成,发展到今天,数量早已突破了108。为满足不同客人的需要,西安饺子宴又分为迎宾宴、宫廷宴、吉祥宴、龙凤宴。这宴席上的饺子,在形、色、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
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饺子的花样越来越多,做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分为什锦素馅、大枣馅、野菜馅、蔬菜馅、甜馅等等。
俗话说:“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饺子宴已经成为西安的一大名吃。在古色古香的音韵之中,饺子俨然成了中国文化与传统的一个符号,是古都西安迎接远方客人的一种独特问候。
(本报记者 周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