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部署科技扶贫和科技特派员工作

陕西科技报
  本报讯 3月6日,省科技厅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召开全省科技扶贫暨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会。会议表彰了优秀科技特派员集体和优秀科技特派员,安排部署2018年科技扶贫和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动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与贫困县区签订技术服务协议,通报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情况,推动科技特派员在新的一年里把工作做实做到位,促进我省科技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省科技厅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思路,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力,主抓了以政府、企业、专家、农户为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先后形成了以大学为依托的“试验示范站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技物结合的“大荔模式”,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引领地方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的“院地合作模式”,以星创天地为载体的“大众创新创业模式”,构建了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目前,94个大荔模式推广企业基本覆盖了全省主要产业和绝大多数县区,以大学为依托的22个试验示范站完成了区域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建成了73个省级星创天地,推动了全省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职业农民培育。陕西省动物所、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等建成的林麝、设施农业、食用菌、猕猴桃等7个基地,推动了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省科技厅利用项目引导、经费支持、政策引领等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全省科技特派员结合各地实际,带着技术、成果到农村创业,创办领办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将科技、产业、市场和农民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涌现出武子生、赵政阳、王衍成、王录俊、李林军等一大批优秀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典型。
  特别是全省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探索出了专家大院、大荔模式、试验示范站模式等为农服务新模式新机制,初步构建起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践表明,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初步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缺技术问题,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目标,做到了全省科技服务全覆盖,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