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接连发射的6颗北斗三号实现组网,用以验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基本框架。这6颗卫星就包括于2月12日发射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悉,2018年北斗三号计划实施10次发射任务,共发射18颗卫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并为2020年完成30余颗卫星组网、实现全球服务打下关键基础。后续,我国还将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构建国家综合导航定位授时体系,将在天空、地面、水下、室内构成完整体系,显著提升国家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相比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北斗三号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系统建成后,性能将与GPS相当。星载原子钟是确保导航定位精度的关键设备。北斗三号卫星配置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铷原子钟,其频率稳定度较北斗二号系统提高了10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将使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由10米级跨越至米级,测速和授时精度也同步提高一个量级。
5年来,北斗由“高大上”转为“接地气”,北斗系统的大众应用也触手可及。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北斗正成为标配;在北京,已有3万多辆出租车、两万余辆公交车安装北斗;1500辆物流货车及1.9万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共享单车配装北斗实现精细管理;支持北斗的手表、手环、学生卡,更加方便人们日常生活。
当今世界,GPS、北斗、格洛纳斯、伽利略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争奇斗艳,若全部建成,全球导航卫星将达百颗以上。北斗系统始终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理念,要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互兼容、共同发展,造福全球“一家人”。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