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所实验室门前,有一个高高耸立的半身铜像,铜像旁边卧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鳄鱼。
“为什么要雕一条鳄鱼呀?”路过的行人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鳄鱼象征科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常常这样解释说,“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鳄鱼勇往直前,绝不四顾,张开大嘴就会吞食一切。”
“鳄鱼和铜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大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位主人公就像鳄鱼一样,在科学之海中勇往直前,从不退缩。”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说。
这个铜像的主人就是被同行称为“科学鳄鱼”的卢瑟福。卢瑟福绝对算是全世界对诺贝尔奖贡献最大的人,因为他和他的学生,一共12人相继获得诺贝尔奖。
1908年,37岁的卢瑟福由于在放射性现象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并没有躺在功劳席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原子构造。
“原子的模样应该像西瓜一样,瓜瓣就是原子内部分布的正电荷,瓜子就是电子。”老师汤姆逊如此形象地说。
“您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卢瑟福脑子转得快,又有新的想法,“如果用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去轰击它,是不是一定会像炮弹一样穿透而过呢?”
“想法很不错。你去求证吧。”汤姆逊一直喜欢采用鼓励的方式教学。
经过一翻论证,卢瑟福决定用一种叫“α”的粒子去轰击原子。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一方面是要设计专门的仪器,以前从没有过;另一方面,实验本身就像机关枪扫射草原中散落的几只花生一样,极难发现。
方法总比困难多。一个多月后,在助手盖克等人的帮助下,试验装置终于完成。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卢瑟福静静地坐在显微镜前观察整个冲击过程。只见“α”粒子以每秒两千米的速度穿过金属箔,然后在荧光屏上留下点点星光。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靶飞走了,只有个别“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实验让卢瑟福既然惊叹又兴奋。惊叹的是,原子的世界如此奇妙,居然还有些微粒子被弹回来;兴奋的是,他仿佛走进原子结构的秘宫,每一处“装饰”都前所未见。
因为他终于在原子秘宫里找到正确的路径。原子结构理论在物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由此诞生并发展起来。
发现原子基本理论只是开头。卢瑟福像一只永不疲倦的“鳄鱼”一样,很快又投入到原子核的作用力、氢原子核的研究领域中。
(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