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
我省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一
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的功能,提供物种栖息地、保持水土、水循环等支持服务。在水质净化方面,湿地作用也很大,流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营养物质会因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沉积的有毒物质可被湿地分解,所以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对小气候有调节作用,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是陕西自然环境“清肺、强肾、治癌”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
此外,湿地还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现在提倡生态旅游、观鸟等,湿地是最佳场所。
陕西省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纵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最新的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的湿地总面积已超过30.85万公顷。截至2016年底,我省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38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总面积达5.38万公顷。
河流湿地占湿地总面积8成以上
根据陕西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按照《湿地公约》分类标准,全省共有4个湿地类12个湿地类型,其中河流湿地面积25.76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83.50%;湖泊湿地面积0.76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46%;沼泽湿地面积1.1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3.58%;人工湿地面积3.23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0.46%。湿地面积排列前3位的市依次为渭南市、榆林市和汉中市。陕西省湿地总面积比重虽偏小,但湿地生态系统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根据调查结果,全省共有湿地植物62科177属361种。全省湿地动物共计313种。
陕西省境内共有河流583条,分为12个湿地类型。河流湿地有黄河湿地、渭河湿地、嘉陵江湿地、汉江湿地、延河湿地、千河湿地、黑河湿地、涝河湿地、沣河湿地、灞河湿地、浐河湿地、泾河湿地等。这些河流湿地对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整体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陕西十分珍贵。无定河、北洛河、延河是黄土高原上的珍稀湿地,维护着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汉江、丹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水量约占中线引水工程调水量的80%;泾水、渭水、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环绕西安,古称“八水绕长安”,不仅为西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孕育了它古老灿烂的文化。
陕西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属内陆河流湿地,具有中国西北地区河口湿地的典型特征。灞野堤洼、寒梅曲水、荷塘蛙鸣,闲云野趣,这里是西安人家门口的湿地公园。湿地区域内现有植物48科180种,动物27目50科150种。湿地公园的建成,将具有生物群落恢复、污水生物处理、自然水面恢复等多项生态功能。
丹凤丹江国家湿地公园:丹凤丹江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丹凤县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境内以水旱码头闻名遐迩,又是古代著名改革家商鞅的封邑,为变法首缮之区。商洛丹江湿地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木材主产区之一。
千阳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千湖是陕西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景区状如“宝葫芦”,南依陇山,北靠千原,以河流湿地特征为主,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以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科学、教育、休闲、其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被游客誉为“湿地典范、人文乐园、养生天堂”。
太白石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太白石头河湿地公园大致南至太白县与洋县县界,北至红崖河口,东至核桃坪,西至牛尾河,含太白水河流域珍稀水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石头河以石为美,以石头多而著称,两岸山峦起伏,青山伟岸,山水互映相得益彰,应验了古人:“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佳句。石头河水库还承担着西安的城市居民用水。
淳化冶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淳化冶峪河国家湿地公园以绚丽多彩的湿地景观资源为主体,集独特的水禽景观资源、翠绿的林海景观、耳目一新的新农村景观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等于一体,是避暑度假、生活休闲、文化探寻等活动为主体的湿地公园。整个园区河流纵横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河道、沼泽、鱼塘水质清澈,芦苇丛生,水生植物郁郁葱葱。这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处,商周遗址4处,秦汉遗址7处等。
陕西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保护湿地,关注湿地,保护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陕西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水资源的缺乏更突出了湿地的重要性。陕西在自然资源匮乏的不利条件下,湿地保护工作受到全省党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将湿地保护和修复列为陕西“生态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省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
“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是我省湿地保护的原则。《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自2006年6月1日起生效施行。
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要求着力恢复湿地,严格湿地用途监管,严禁占用重要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切实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保有量不少于46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减少。
陕西将根据全省湿地生态区位、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将全省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列入不同级别湿地名录,定期更新。通过建立湿地分级体系、明确湿地管理事权划分、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对全省湿地进行分级管理。
今年西安市预计将完成水利投资45亿元以上,完成8项市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新增生态水面2300亩,湿地面积5000亩。按照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三年规划,加快辋川河峪口段、渼阳湖等九个生态示范河湖段建设。启动昆明池二期,推进渭河城市段、灞河陆港幸福岸线、洨河西太路至西沣路段、灞桥湿地公园、幸福河等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和渭河、黑河滩区生态水面前期规划工作。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湿地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自然湿地数量减少,栖息地碎片化,湿地生态退化、功能衰退、保护湿地的理念尚未被社会广泛认知等诸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不断提高保护、修复湿地的科技水平和合理利用湿地的产业水平,借鉴国际上有关湿地保护的经验及先进理念,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
(于天涯 整理)